叠加之韵,交错之美    读《白色城堡》有感

      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白色城堡》。奥尔罕·帕慕克是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文学巨擘。《白色城堡》是帕慕克1985年出版的第一部历史小说,这本书荣获1990年美国外国小说独立奖。

      小说不长,170多页,不到十万字,作者采用自述体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个“东西方相遇”的传奇故事。年轻的威尼斯学者“我”从威尼斯航向那不勒斯,被俘虏到伊斯坦布尔,沦为土耳其人霍加的奴隶。两人竟然外貌神似,相处久了,他们甚至比对方更熟悉对方的生活习惯和生命历程。

        读完,又重新梳理一番,故事情节不复杂,却耐人寻味。故事的开端,十多艘土耳其船只划过令人胆怯的浓雾屏障,猝然出现在威尼斯学者“我”和我们的面前,船长决定放手一搏,这时作者写到:而我相信,他(船长)努力克服的不是敌人,而是自身的恐惧与羞愧。是啊,很多时候很多境况,我们需要的不是打败对手,而是要有战胜“小我”的勇气。正是如此,故事中威尼斯学者“我”在被俘后一段时期,虽身处囹圄,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审时度势,凭借着自己理性思考,对科学、天文学以及工程学的知识和卓越胆识,声称自己通医学,刻苦学习土耳其语,被下放到监狱以后利用自己有限的医学知识救了不少人,其中包括一位帕夏的咳喘杂症,在帕夏的引介下,威尼斯学者“我”结识了土耳其人霍加。 从此,威尼斯学者怀着“东方主义”的心态,踏上了一片未知的土地,遭遇陌生的文化,宗教与文化的冲突激荡着整部小说,也激荡着威尼斯学者的内心世界。

        接下来,两位相貌极其相似的主人公开启了不寻常的人生之旅。作者帕慕克利用同貌人的传奇故事抒发“双重身份”的理想,无论东方还是西方身份,然而人格层面上所有人都该是相同的。《纽约时报》如此点评:一部恰如其分且充满异国情调的作品。它卓越地调和了帕慕克先生认为的太有主见的西方与太过随俗的中东。一瞬间,双方相遇。

        后来,他们联手对付了一场席卷土耳其的瘟疫,因此土耳其人霍加成为了皇室里的星相大师,而威尼斯学者“我”成了苏丹的倾诉对象。后来,他们又联合为苏丹发明了一件用来抵御波兰与其西方盟军的战争武器,武器在围攻“白色城堡”时上阵。然而,遗憾的是,他们的武器经过一些无效的射击后,笨重的陷进了泥沼中,他们遭到重创,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书的最后,作者对战败的场景并没有多做描述,而是呈现了书的主题——“白色城堡”。我们终于看见了那座城堡。它位于一个高丘的丘顶,落日的些微余晖照在旗帜飘扬的塔楼上,堡身是白色的,很漂亮。不知为什么,我觉得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如此美丽且难以抵达的地方。在那样的梦中,你会焦急地奔跑在一条浓密森林间的蜿蜒道路上,想要赶到山丘顶上明亮的白色建筑物那里去,就好像那里举办着一场你也想要参加的娱乐晚会,有着你所不想错过的幸福。

        结果,两人在城堡的身影低下,浓浓的大雾中,他们不慌不忙,一语不发地换了衣服,威尼斯人我给了霍加戒指,以及多年来想方设法没让他发现的项链坠,里面有我曾祖母的照片,还有一绺已变白的我未婚妻的发丝。他把它挂在了脖子上。然后,他出了帐篷,走了。他慢慢消失在寂静的雾里。我困极了,便躺在他的床上,静静地睡了。最终,土耳其人霍加选择了逃离,奔向他想象的城市威尼斯,而威尼斯学者“我”则作为替身留在了土耳其继续霍加的生活,做了皇室的星相家,娶妻生子……

        “天空中冷空气跟热空气交融会合的地方,必然会降下雨露;海洋里寒流和暖流交汇的地方会繁衍鱼类;人类社会中多种文化碰撞,总是能产生出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因此可以说,先有了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然后才有了帕慕克的小说。”莫言如是说。

        书,读完了;我,浮想联翩。

版权声明:
作者:感冒的梵高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895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