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对字词,升级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是早两年买的一本书,因为觉得社会能力很重要,而自身社会能力有限,希望在指导孩子时获得一些借鉴,就在某些自媒体推荐下买了这本书。

起初以为这是一本教育策略方面的书,翻了下发现其实是一本行为指导工具书。书里频繁的幼儿场景对话实在难以提起人的阅读兴趣,因此本书就被静置了三年。直到孩子逐渐长大,突然又想起了这本书,认真读完后,发现挺有意思。

ICPS(I Can Problem Solve)我能解决问题,简称ICPS,是以作者研究为基础,并经过了临床证实和对孩子们实验检验过的方法。作者以11对关键词为基础,通过幼儿对话和游戏活动的方式介绍这些字词,帮助幼儿深入理解,为家长引导孩子解决问题提供启发思维。同时在此基础上,帮助孩子理解他人感受(开心、伤心、生气、骄傲、沮丧),并意识到自己的感受,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同时对效果进行评估,然后付诸实施。


十一对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

这些字词可以帮助孩子们思考一个想法好还是不好,打架之前发生了什么,以及“他打你是在你打他之前还是之后”。当他们把“不同”这个词跟好玩联系在一起时,他们就会愿意思考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11对关键词如下:

1、“是/不是”引导孩子澄清基本的想法;

2、“和/或者”可以帮助孩子在以后遇到问题时考虑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立刻接受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冲动的想法。

比如:在超市里,“我们该买西瓜还是桃子?还是西瓜桃子一起买?”

“妈妈,西瓜桃子一起买。”

“好的,但是我们只能选一种饮料,是买可乐还是水蜜桃汁呢?”

“两个都买”

“不行,今天我只能选这个或者那个。”

“不,两个都要,两个都买!”

“听好了,你可以告诉我,你是想喝可乐呢?还是不想喝可乐呢?”

“不想喝”

“好,你决定了想要哪一个。那我们去买水蜜桃汁吧。”

3、“一些/所有”这两个词会帮助孩子理解,一个解决办法可能在某些时候管用,但并非在所有时候都管用。

4、“之前/之后”是思考后果时需要考虑的两个重要概念,他们能让孩子认识到:我打了他之后,他才叫我绰号的。

5、“现在/以后”这两个词,能帮助孩子处理无法立刻得到想要的东西时的失望情绪,能帮助孩子学会等待。比如,让他们思考:我现在不能玩那个玩具,我可以以后再玩儿。

6、“相同/不同”这两个解决问题的字词能够帮助孩子思考: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而且,他们会明白,相同的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7、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时间,这对词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到,时机是成功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现在让我给你读故事是不是合适的时间?

8、如果/那么,这组词是对行为的后果进行思考的第一步,这是成功解决人际问题所必需的。“如果我抢了他的玩具,那么他可能会抢回去。”……

9、可能/或许与如果/那么合用,就会使孩子对行为后果的思考又更好的理解。“如果我选择这个办法,那么我可能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那会让我生气。”或者“如果我这么做,那么我的朋友可能会不开心。”

10、为什么/因为,这两个词能帮助孩子理解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他打我,因为我抢了他的玩具”“我跌倒了,因为我跑的太快了”

11、公平/不公平,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组字词,这组字词能帮助孩子在做出决定时尊重他人和自己的权利。

以上是ICPS介绍的十一对字词,可以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吃饭时、睡觉前、穿衣时,购物中、旅行中等。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不仅对于家长引导小孩,且对于成人正确处理自己的人际问题,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启发家长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问题,而非直接给答案

我发现欧美的育儿书籍内容大都是大量的场景对话,不禁让我想到职场培训里的引导技术、教练技术之类。这些课程好的一点是可以根据具体问题指导实践,绝不说空话。局限性在于教练或引导技术都需要大量的场景练习才能驾轻就熟,很多人学习后因没有主动刻意去练习而荒废,仅仅提升了认知而已。

这类书籍从来没有正确答案,都是引导启发式的对话,同时所提出的问题,也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推动被引导者自己思考,层层聚焦,找到答案。

而本书的作者,就仿佛家长的教练一般,在教家长如何去做孩子的问题解决教练。核心思想是反对家长越俎代庖,替孩子思考,压制孩子遇到问题时的主动思考能力,作者倡导以“我能解决问题”方法帮助孩子思考问题产生时他人和自己的感受,他的行为的后果,以及其他的做法,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重点是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么。

给孩子树立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的榜样,激励孩子自己去思考。对家长而言非常值得学习。

其次,11对关键词架设起解决问题的清晰路径

想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词表达其实差异很大,每个人都有伴随自己的成长背景所形成的特殊语境。对于人际交流来说,理解一致的关键词很重要,这些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澄清事实,形成判断。本书的11对词语为家长准确引导孩子,与孩子沟通提供了一个关键词范本,同时用关键词为孩子铺就了一张解决问题的地图。从而帮助孩子清晰理解自己,理解他人,思考自己的行为与结果,采取适合的决定。

再次,ICPS可以帮助孩子积极解决问题,化解情绪冲动

孩子一般遇到问题,大多数都是冲动行事,比如因父母不能立即满足他的要求而大哭大闹,因为想拿回自己的玩具而对对方小孩大打出手,还有一些被性格外向的小孩捉弄的更加退缩的内向小孩等。

如果孩子早期就培养了这种解决人际问题的自动化思维,那么在遇到冲突时,他的第一反应将不再是情绪冲动,而是思考该做什么,思考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考虑自己行为后果,判断一个想法好不好,认识别人和自己的感受。诚实的思考能力有助于缓解人的情绪紧张。

最后,ICPS化繁为简,家长容易操作

一个完整的ICPS“我能解决问题”对话逻辑包括四部分:

1、明确问题所在

2、理解自己及他人感受

3、思考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4、预估解决办法的后果

这个对话逻辑其实和成人世界的通用逻辑无二,很容易掌握,家长掌握了对话的逻辑,在日常行为中融入关键词,就能帮助孩子澄清事实,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


附:实际操作的点滴体会(避坑指南)

1、这的确是一个随时可以操作的技术,但是在读完书后,家长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就是遇到问题时马上想起用这个技术。很不幸地告诉大家,经过我的实践,临阵抱佛脚会直接导致失败,因为孩子在遇到麻烦情绪激动时根本不会听也听不懂他不熟悉的词语。只有通过多次训练,让孩子清楚理解这次词的意思,进一步形成遇到问题的自动化思维,这样在真正的问题面前,孩子才可以通过ICPS去思考,这时你才会发现事情的转机。

2、这个方法底层原理在于幼年时为孩子建构起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用以对抗遇到问题时孩子本能的情绪冲动。所以日常训练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遇事做出合理的反应,训练可以分为三层:

(1)字词游戏训练,确保孩子理解11组字词的含义,一旦你提起,他就明白什么意思,让这些关键词扎根在他心中,比如睡觉之前我问扬扬:应该睡觉之前刷牙还是睡觉之后?他回答睡觉之前。

(2)场景训练,将字词融入日常生活各类场景中,比如睡觉前,游戏中、吃饭前、旅行中等,让孩子通过字词游戏形成思考模式,并提示孩子考虑他人和自身的感受,在具体场景中判断应该采取哪种行为,这个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

在做过一两次字词游戏后,有一次我在打电话……

扬扬:妈妈,你能陪我玩吗?

妈妈(打电话中):妈妈可以打着电话和同时陪你玩吗?(我忍耐住了直接回复他的冲动,最终避免了他对我的打扰和蛮缠)

扬扬:不可以

然后他就悻悻地走开,找别人玩去了!

(3)游戏训练,通过游戏和活动寻找多种解决方法并预估后果。比如:我和扬扬玩木偶游戏,我是妈妈同时分饰其中一个木偶角色,扬扬扮演一个木偶角色,模拟各种社交游戏让他做出判断。

总之,这本书对于家长引导孩子还是很有启发的,无论怎样,小马最终总要自己过河,水深水浅,不仅要试一试,提前如果能自己练一练,那就更好了!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5942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