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ptjson 项目总结:我从中学到了些什么?

简介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背景。大概一个月之前,在日常刷知乎的过程中,偶然刷到了 Milo Yip《从零开始的 JSON 库教程》,写得十分详细,而且在 作者的 Github 仓库 中,有完整的代码与解析,因而顿时心动。拖了好一阵子,终于在十多天前决定开始动手。

简单来说,leptjson(即这个项目)使用 C 语言,从零开始实现了一个 JSON 的解析器与生成器。虽然教程的作者把它拆分为了一系列的单元练习(每个单元给出部分代码,要求补写部分代码),但是在我的实践中,并没有完全遵照作者的设定,而是把“回合制”改成了模拟实际的灵活开发。

这些天,跟着 Milo Yip 的教程,我顺利完成了 leptjson 项目,这一过程中,我学到了什么?

C 与 JSON

最基础的,当然是这一项目所涉及的两种“语言”:C 与 JSON。

C 语言是我的编程入门语言。在很久之前,我便用 C 语言写了不少程序,不过这些程序都是仅供 OJ 评判的算法题解,和常规意义上的程序,还是有一些差距。当然,后来在大学又继续学习了 C++,写了一些更加有实际意义的程序。但不管怎样,leptjson 可以说是我写的第一个贴近实际的 C/C++程序,让我更加深切地感受了利用 C/C++进行程序设计的体验。

比起略显老旧的 XML,JSON 在近些年应用广泛。在各种场合,我其实已经多次接触并使用 JSON 进行数据传输,倒也对其毫不陌生,在 leptjson 的实现过程中,我所学到的,是 JSON 的一些格式细节和规范。

浮点数与 Unicode

把浮点数与 Unicode 并列,似乎有些不太合理,但于我而言,这样的组合却合情合理。

在学习计算机组成课程时,粗略地了解过计算机内部表示数字的方法,但由于浮点数的复杂性,当时只是一掠而过,并没有太深入了解。而在完成 leptjson 项目时,由于需要解析 JSON 字符串中的数字,我不得不去了解浮点数的字符表示与二进制表示,更进一步,由于采取测试驱动开发的方法,我还需要为浮点数的解析寻找各种极端测试用例(比如最小的浮点数),“被迫”学习了浮点数表示的 IEEE 标准。

而 Unicode,我对其第一印象建立于学习 Python 的过程中。最初我使用 Python 2,不论是编写爬虫还是处理文件,总是遇到各种奇怪的乱码,而网上搜索解决方案,便是无穷尽的使用encodedecode对字符串进行 GBK、UTF-8 等编码转换;而过了几年,则听说在 Python 3 中,如此的编码问题会少很多,原因则是 Python 3 使用 Unicode。而到了 leptjson,由于 JSON 解析过程中需要应对形如/uxxxx的转义字符,便较为详细地学习了 Unicode 与 UTF-8 编码。

因此,浮点数与 Unicode,二者都是我似乎已然了解,却又一知半解的内容,通过 leptjson,廓清了一些模糊的概念。

程序的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是一个我之前近乎从未涉及的内容:写算法题,内存管理毫无意义;做实际项目,往往使用 Python 等更加现代的语言,不需要我操心于此。而用 C 语言实现 leptjson,内存管理便是一道绕不过去的坎。

在 leptjson 中,我大量使用了 C 的指针与动态内存分配,这便带来较为严重的内存泄漏隐患。而内存泄漏的 BUG,往往难以排除:肉眼看难以发现,程序测试也很难发现其存在。因此,在教程中,作者介绍了两款实用的工具:Windows 平台下 Visual C++的 C Runtime Library 与 Linux 平台的 valgrind。借助工具,可以快速发现程序中的内存管理问题,比如内存泄漏、访问非法地址等等。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有了工具的帮助,排查内存相关的 BUG 依旧是一件十分费力的工作,思路随着指针跳来跳去十分容易把自己弄晕。所以,我现在十分理解,为何在 C 之后,许许多多的程序语言都加上了自动内存回收等技术,不惜降低程序运行效率,以减轻开发者的负担。

测试驱动开发(TDD)

如果一定要说,测试驱动开发(Test-Driven Development, TDD)是我所认为的最大收获。

尽管在这个项目之前,我已经学习过软件工程课程,了解了不少软件开发的模式,但是至此我确是第一次听说 TDD。大概是由于课程与教材的过时,TDD 作为一种新兴的软件开发模式,我并没有在课堂上学到。

简单来说,按我的理解,TDD 主要含义是:先写测试,再写实现,除了满足测试,绝不多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朴素的过程,但是根据我的实际体验,这样做使得我的开发过程十分愉快:比如下一步的目标是解析数字,那么首先,我需要编写关于解析数字的测试,确保覆盖所有可能的情况,此时尝试运行程序,会提示一系列的测试失败;然后,便针对这些新增的测试,实现对应的功能;再次尝试运行程序,如果通过所有测试,便完成了这一轮开发,否则,由于测试的存在,可以十分方便地定位错误的存在,进行解决。

我的 Commit 记录 中,可以看到多组testsimplementation的提交记录,二者交替出现,构成了 TDD 的轮廓。

总结

总的来说,虽然 leptjson 这一项目并不复杂(总计不超过 1000 行代码且有现成的教程指引),但是作为我第一个贴近实际的 C 语言项目,从中我切实学到了不少内容:C 与 JSON 语言本身,浮点数表示与 Unicode 等基础知识,内存管理,以及测试驱动开发的实践。

最后,再次感谢 Milo Yip 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编写的教程!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02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