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

托马斯·马尔萨斯称:“未经控制的人口每25年就会翻一番,或是以几何级数增长。”在理想的条件下,动植物群体会无限增长,但在自然界中并非如此。当资源有限时,出生率通常会下降,死亡率则上升,从而减缓群体数量的增长。不过在给定区域内,种群的密度是否会影响其未来的增减呢?

密度制约因素指的是那些因种群数量增多而提升死亡率或降低出生率的因素。动物个体迁出居住地,使其在该领域的个体减少,从而得到相对更丰富的资源,这通常能缓和高密度带来的压力。当有机体因种群数量过剩而彼此间距离过近时,它们就更可能接触,并死于高传染率的疾病。典型的例子包括美洲栗疫病,这种疫病因真菌引起;还有天花和肺结核,它们分别由病毒和细菌引起。1935年,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昆虫学家哈利史密斯描述了对害虫数量的生物防治,这种方法利用的是诸如捕食者、病菌和寄生虫一类的生物武器。捕食者在控制种群规模时扮演着主要角色。害虫数量的增多能刺激其捕食者居住于特定地理区域,比如旅鼠种群数量的增减周期为4年,这和它们的捕食者活动性有关。

非密度制约的非生物因素与种群规模无关,这种因素能令营养物质变得短缺或劣质,从而迅速且惊人地减少甚至摧毁一个种群。最近的例子包括各种灾难性事件,如森林火灾、卡特里娜飓风、1989年的瓦尔迪兹号及2010年的深水地平线号(BP)原油泄漏事件。严霜和干旱则是气候因素的一部分。环境污染也对动植物数量产生了负面影响,比如农业杀虫剂和肥料,以及矿业径流。其中,两栖动物、鱼类和鸟类受到了最为严重的威胁。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070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