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如何认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书名  BOOK TITLE

《高手父母》

简介 BASICS

作者:魏智渊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阅读进度:观念篇1~3

好父母或许是麦田守望者

孩子没有标准,怎么可能有未来

人生充满意外,不要剥夺孩子的经历

摘录 NOTES

  当负面沟通达到一定的比例时,家庭就会成为一个让人想要逃离的地方。

  指责一个人,批判一个人,并不会使她变得更好。

许多无谓的争吵,最缺乏澄清与理解,尤其是缺乏倾听各种将自己的感觉当成事实基础,然后对孩子进行批评指责。

许多所谓的对孩子的好所谓的“爱之深,责之切”,并没有你以为的那样纯粹往往夹杂了毒素:你的失败、失意、你的怨恨。

亲子关系要有界限感。在界限之内,孩子是自由的,自由地探索和犯错,除非主动寻求你的支持,否则不要干预。孩子一旦知道了边界,并且理解了边界的必要性,亲子之家就很容易“父慈子孝”。

“爱无能”是以偏激负面的方式表达爱。控制不了是因为我们焦虑,焦虑的背后是因为恐惧。是我们对幸福的片面理解。

幸福是不依赖于外部得以成全的东西,而是依赖人的一种内在机制。

“爱无能”,就是无法表达爱,或无法以正确的自然的方式表达爱,而是以偏激的、负面的方式表达爱。

对孩子最好的爱是给他安全、自由、成为他的榜样。但是,不是为了成为他的榜样而成为他的榜样,而是我们自身生命的目的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孩子既想过年,又怕过年。因为我们被一种叫亲情的东西捆绑着,既离不开它,又能够感觉到它带来的束缚。何苦呢?

跟孩子说过好你自己的生活,以最自然的方式来对待父母,无需内疚不必有负担。想了,顺路了,就回家看看,我们永远为你保留一个房间。忙了,有事了,就各忙各的,就这么简单。

孩子正值青春期时,许多父母正值中年,这是最容易油腻的年龄,庸俗、琐碎,又自以为是。

生下你,给你尽可能好的教育,这就是能为孩子做到的极限,但是我们无法负担孩子的一生,更无法牺牲我生命的可能性去成就孩子。

标准是在约定的时间做约定的事情。约定四点钟见面那么三点钟就应该进入准备阶段,这样的话见面才有仪式感。让孩子对边界敏感起来。

标准就是你想要成为或者抵达的东西,不要讲道理给孩子,让孩子直接看到希望他去的地方。

在这个物质富足的时代里,一方面,会涌现出更好更快的学习者。另一方面,多数人根本不必认真学习也衣食无忧。不过,生命的意义仅止于此吗?

孩子对挫折的理解和反应,将会逐渐成为他的解释风格和处事方式,并最终形成独特的自我。

不要怕孩子经历恐惧、委屈、愤怒、无助这些似乎很负面的情绪,这是理解生活及自我必需的一部分。

孩子打架了,该如何处理?发生了什么(你和对方怎么看,换位思考)—你怎么理解(谁的责任)—怎么解决(几种方案,哪种最合适),这种训练远比教唆孩子打回去要好,在这种正确的介入中,孩子的经历没有被破坏和剥夺,但被深化了,这是日常生活的“深度学习”。

对一生更有用的学习,不是书本学习,而是真实情境中的学习。

不能人为的制造挫折,因为此时挫折变成目的。

实际生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但是我们却一再错过。

总结 SUMMARIES

与孩子之间保持亲子界限,避免爱无能出现。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给他安全、支持,以及展现自身最好的生命状态。

生活资源就是丰富的课程,是孩子成长的契机,让孩子经历一切该经历的。

心得 LEARNINGS

在家庭中,负面沟通会引来争吵,说白了就是爱无能的表现。在我自己对待闺女教育时,经常会出现我没有更好的方法,就会用简单粗暴的语言方式,如你再怎样……我就……,毫不例外的是女儿也学会了我这种处理事情的方式。有的时候显得暴戾乖张,我也很是无奈。这大概就是爱无能吧。

保持亲子界限其实是个很抽象的界限,心理学中,界限,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我和孩子之间没有这么严肃,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小事。网查了一下,至少在这几个方面要注意:在孩子面前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守住个人界限;不侵犯孩子的界限,尊重孩子的合理想法;把孩子应该做的事的主动权、责任权教给她自己来做。

一切教育的敏感度都是可以不断训练,不断强化的,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孩子需要在生活中经历,需要在生活中深度学习,但是千万不要人为的制造挫折。女儿经常跟我说在学校有别的小朋友欺负她了,打她了,一开始我很焦虑,后来我看女儿说完之后,甚至说到一半就转移到别的事情上了,似乎我很在意的事,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伤害她。我之前一贯的做法是“打回去”。可是,现在想想,为啥不引导孩子去这样思考:发生了什么?你怎么看?哪一种解决方式更好?或许女儿太小,还不会换位思考,但我是不是因为她小就不引导?这里有个先后关系,是先慢慢引导才会学会换位思考。仔细想,这可真是个大学问。

父母年轻时不能把所有梦想压在孩子身上,我和孩子是两个独立个体,各有梦想。年老时,依然有所热爱,不能以血缘关系捆绑孩子。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0881.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