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寺木塔

原文:

梵天寺木塔

《梦溪笔谈》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译文:

钱氏王朝割据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了一座木塔,刚刚盖好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说:"(木塔上还)没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把瓦片在塔上铺好,但是木塔还像原先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工匠)就暗地里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了金钗送给她(喻妻),(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完木板,随即用钉子钉结实了,(木塔)就不晃动了。"工匠师傅照他的话去做,木塔终于稳固了。因为钉牢木板后,上下更加紧密相连互相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联结如同一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紧密相合互相牵制,(木塔)自然不会晃动了。人们无不佩服喻皓的精妙高明。


文章解析

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本文语言简洁生主题

本文记叙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了结构整体性,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说明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本文叙述了梵天寺木塔由"动"到"定"的过程,揭示了木塔"定"的缘由,即"六幕相持,自不能动"。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巧妙的建设建筑结构与超高的工艺水平。文章叙述描写也颇显功力,从而增强全文的感染力。如以"患其塔动","而动如初"为下文的"塔遂定"作铺垫;又如"赂以金钗"的细节描写,"皓笑曰"的语言描写都十分生动得当,与说明的内容丝丝相扣。《梵天寺木塔》通过对木塔修建时解决"塔动"的记叙,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体现了喻皓建筑工艺水平的高超,也说明了说明向专门家求教,学习前人成功经验的重要性。

作品分析

《梵天寺木塔》共分三层,如下:

第一层: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讲了:建塔过程中塔身出现不稳定的问题,凭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第二层: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讲了: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方法,解决了塔身不稳定问题。匠师"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时,所用的"密"字就很传神,既反映出匠师爱面子,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不足,又反映出匠师担心被喻皓拒绝的复杂心态。而喻皓却笑着回答了这一难题。一个"笑"字,既反映出喻皓的胸有成竹和充满自信,又反映出喻皓豁达开朗,乐于为人排难解忧。

第三层: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动,全文仅用七十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尤其在描绘"傍不肯"时,语言分外生动,"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绘其形,状其多,写其威,描其情状,极为形象生动。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1312.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