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视频记录观察幼儿
微视频指时间在30秒至20分钟、内容广泛、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利用手机进行记录,为幼儿教师更便捷地、客观地、完整地观察与记录幼儿的活动提供了可能。
一、微视频观察、记录的价值
观察、记录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之一。目前,教师采用的记录形式多为文本记录,即教师对观察的现象采用活动后用文字描述的形式。我们在教学观摩和调查中,发现当教师进行观察回顾的时候,常常出现细节行为描述遗漏或者掺入主观描述的现象。
相对于传统的文本记录,微视频具有直观、便捷、可反复播放、可存储的特点。基于微视频可随时记录、可随时播放的便利特点,教师可利用微视频记录有价值的内容,随后反复观看,发现现场观察中可能忽略的细节,提高观察分析能力,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助推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第一,微视频拍摄有助于教师明确观察目标,聚焦拍摄内容。
当前,教师观察的手段日益多元化,从传统的文本观察记录拓展为集视频、文字、图片等为一体的多元化观察方式。微视频因为其微、短,需要教师明确观察目标,从一开始教师拍摄近20分钟的视频原素材,到后续通过反复观看,在观看中甄选关键片段,再到最后完成微视频的记录,都离不开教师对观察重点的把握。教师只有聚焦拍摄内容、梳理核心经验、捕捉典型行为,才能提升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第二,微视频故事信息更客观、完整,且可以反复观看。
文本观察的内容受观察者观察视角和表述能力的制约;相对而言,微视频可以更加客观、完整地还原保教活动现场,能随时观看且反复播放。它不仅可供教师个人反复查阅,反思微视频故事的核心,而且可运用于教师研训,通过视频案例分析与研讨,促进教师深层学习,提升教师观察、解读幼儿的专业能力。
教研组可以围绕教研主题,选择有代表性的微视频素材,引导参加教研的教师集体研讨,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碰撞思维,助推教师观察、解读能力的提升。
例如,我们在组织教师开展“角色游戏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研讨时,播放了某一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微视频,引导参加研讨的教师思考幼儿在角色游戏中主题选择、角色意识、替代行为、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情况。研训机构、园所也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探索微视频的不同用法。
微视频既有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回顾幼儿活动过程,反思教育支持的有效性,也有助于教研团队、研训机构以微视频为工具,开展有关观察目标、内容、方法、幼儿学习与发展分析的研讨,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
第三,微视频有利于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增强新教师的观察兴趣。新教师处于职业生涯的“生存期”,对自身观察能力的不自信和繁重的文字记录工作,容易加剧他们的“生存”焦虑。支持新教师开展微视频下的幼儿行为观察、解读,通过口头解读视频中的幼儿行为表现,能让文本记录撰写能力不强的新教师逐渐增强自信、喜欢观察。因此,在新教师初入职阶段,以微视频观察代替文本观察,既有助于减轻新教师的案头工作,又能为新教师提高观察能力提供“支架”。
二、微视频的拍摄与素材的提取
(一)明确拍摄任务,做好拍摄准备
微视频的拍摄既能反映教师观察的视角和过程,又能体现教师观察的结果。高质量的微视频需要教师对拍摄目标、内容、情境和地点等进行事先的规划和准备。
一是明晰拍摄目标。
教师可以从解决班级保教问题出发,确定观察和拍摄目标研训团队可以围绕不同的观察专题有目的地设计拍摄任务,如拍摄“游戏中幼儿的数学思考”“建构游戏中幼儿的问题解决”等。
二是加强理论学习。
围绕拍摄目标,研训团队、教师个人应及时学习、梳理幼儿发展的核心经验和典型行为表现,以便在拍摄中能够及时、有效地捕捉有价值的瞬间。
三是围绕目标,规划拍摄情境、对象。
例如,教师想要了解幼儿手口一致点数的发展情况,首先,需要思考拍摄情境,是选择教学活动、游戏活动还是生活活动环节进行观察和拍摄;其次,还需要思考是跟踪拍摄个案,还是关注班级幼儿整体发展水平,或者是兼顾个体和群体。
四是根据拍摄计划,做好技术支持。
教师要思考是采用手持拍摄还是使用手机支架进行拍摄、是否需要多部手机进行多角度拍摄等。
当需要拍摄较大空间或者拍摄群体幼儿的游戏行为表现时,教师可能需要事先准备好手机支架,提前调整好拍摄角度。
五是做好观察分工。
教师的日常观察是一种参与式观察,还需兼顾首要的带班任务。因此,教师需要提前和配班教师做好沟通,以保障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拍摄计划的如期完成。
(二)掌握拍摄技巧和方法,聚焦记录的内容
首先,拍摄的情境必须是真实的。
教师应明晰观察是为了发现问题、改进日常保教工作,因此不宜在拍摄前突击优化活动环境和活动材料,更不宜彩排幼儿的活动,否则将影响微视频记录的真实性、客观性,影响观察者的分析与判断。
其次,拍摄中应尽可能清晰地录制幼儿的对话。
微视频拍摄一般伴随日常保教工作的自然情境进行,幼儿活动时的声音容易影响微视频的质量。当观察幼儿个体探究学习时,教师可在不影响幼儿行为表现的情况下,适时调整场地,保证幼儿在较安静的氛围下进行专注探究。
当遇到个别幼儿对拍摄有抵触或者不敢放手操作的情况,教师应营造安全、宽松的氛围,引导幼儿敢于且乐于表达,保证拍摄状态的自然。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设备来提高声音录制的清晰度。
再次,拍摄方式和角度的选择很重要。
拍摄中,教师最常用的是近距离拍摄和中距离拍摄。近距离拍摄的范围在一米以内,中距离拍摄的范围在一到两米间。超过两米的远距离拍摄比较少用。有时活动的环境空间或是幼儿的行动路径比较大时,教师需要采取移动跟随拍摄和远距离拍摄结合的方式进行拍摄,但时长不宜过长。
在拍摄中,教师要根据观察对象所处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幼儿坐在位置上操作材料,教师可采取正向、侧向两种方式进行拍摄。如果想要观察幼儿操作活动的具体过程,可适时调焦,拉近镜头,拍摄特写镜头;最后,拍摄中应“站稳三分钟”。
一些教师在观察和拍摄时普遍存在观察视角频繁转换的问题,如一会儿拍摄幼儿A,一会儿拍摄幼儿B,一会儿观察“娃娃家”里幼儿的游戏行为,一会儿观察“小吃店”里幼儿的游戏行为。这种拍摄貌似记录了很多信息,但这些信息是残缺的、不连续的。教师观察和拍摄时,只有“站稳三分钟”,才可能捕捉到幼儿与材料、同伴互动的具体而生动的学习过程。
(三)提取微视频素材,制作微视频
因为保教活动现场的信息量丰富,教师常围绕拍摄任务和观察重点,先拍摄十几至二十几分钟的幼儿行为表现。活动结束后,教师会再次或多次观看所拍摄的内容,剪出最有价值的3-5分钟微视频。
一个有观察价值的微视频,需要教师做好拍摄前、中、后的完整思考。以拍摄“建构游戏中幼儿的操作(数学)”微视频为例,教师应根据幼儿在建构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分析拍摄的重点、思考拍摄的关键要素,拍摄幼儿有相关数学操作的游戏行为。
从而我们可以看出微视频的拍摄不是无目的,它应是教师客观、真实记录幼儿游戏行为的重要载体。
三、微视频的运用
(一)分门别类,形成便于检索的资源库
幼儿园可以建立常态化的微视频遴选机制,从教师日常拍摄的微视频中精选优秀的资源,建立幼儿园园本教研与培训的可视化资源库。为了进一步拓展游戏微视频的使用,幼儿园管理层可以对视频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收集与整理:一是可根据视频拍摄的活动内容分类,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户外运动游戏等,在二级分类中再根据年龄段分类。这样便于使用者根据需要快捷地查找视频资源。
二是以幼儿姓名建档。对教师而言,可以为每个幼儿建立微视频成长档案。这样的档案,既便于教师看到幼儿的成长变化,也便于教师及时检视针对班级每个幼儿的观察情况,对未被关注到、较少被关注到的幼儿有针对性地补充观察信息。
(二)建立“视频工作坊”,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视频工作坊”是以视频为载体,幼儿园通过定期开展活动,组织教师讨论微视频的拍摄,分析视频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并提出支持策略的学习共同体的组织形式。“视频工作坊”中,幼儿园管理层可以多角度挖掘微视频的研训功能,提升教师观察能力:
一是布置专题拍摄任务,开展拍摄内容汇报交流,帮助教师反思观察行为并提升聚焦观察、关注过程的能力。
二是对视频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情况开展研讨交流。幼儿园管理层可以借助“看得见”的学习,帮助教师对抽象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理论形成具体、直观的理解,借助“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分专题微视频的研讨,帮助教师梳理不同领域、不同类型游戏中不同年龄段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把握每一类活动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核心价值。
三是对视频中的教师支持开展反思性研讨,即基于对幼儿活动的观察,反思教师环境创设、材料投放、游戏介入与支持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从支持幼儿到达“最近发展区”的视角探讨有效的推进策略。
总之,在信息化教学大背景下,微视频以其短小精悍、符合教师碎片化学习需求、具象生动、顺应当前视觉化学习潮流等特点,从资源质量 “微观”角度开阔研训思路,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变文本学习为视听学习,成效是显而易见的,能有效助力教师的成长。幼儿园管理层应关注微视频在教师研训中的价值,借助微视频带来的观察技术的变革,推动研训模式的变革与研究。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