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设计

乐平九小  李良红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高洁的象征。司马迁赞曰:“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初唐大诗人虞世南更是把蝉的高洁推向极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蝉》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二四句末尾两个字押韵,这首诗可以按照2/1/2的节奏来读。

下面就请跟着老师一起诵读。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

2.介绍作者

本诗作者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杭州)人。初唐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能文辞,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二、初步感知,解读释义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我们先来看注释。

垂緌:指的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桐:梧桐树林

藉:凭借

结合注释我们知道本诗的意思是: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它的声音之所以传得远,是因为在高处,而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读了这首诗,同学们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蝉?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 抓关键字,品读诗意

(1)你也许会说这是一只有身份的蝉。想必你一定发现了“垂緌”,蝉伸出的触须与古代显宦相似,把蝉拟人化。这还是一只人间清醒的蝉。蝉饮“清露”,不说“晨露”,强调一个“清”字,喻蝉品性高洁,蝉居高而饮清露,有超脱尘俗、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意。

(2)你或许还会说这是一只高贵的蝉,因为它连绵不绝的鸣叫声传自“疏桐”。古人认为,梧桐是高贵之树,素有“凤凰非梧桐不栖”的之说。“疏桐”前加一个 “出”,不是“鸣”,也不是“叫”,不带主观性,不为任何人而叫,但是它的声音自然而然地穿透了梧桐树的枝叶,传到了人的耳朵里,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一个高贵、清醒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是君子之蝉。

(3)除此之外,你觉得蝉最珍贵的品质是什么?是的,高洁。通过“居高”和“秋风”我们知道蝉声远传,靠得是居高处,而不是人们往往认以为是秋风。作者别具慧心道出人生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依仗外在力量,自能声名远扬。

2. 道出背景,悟高洁志趣
那么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蝉的高洁吗?
虞世南生性正直刚烈,对皇帝直言劝谏,是唐太宗时期朝廷重臣,被太宗盛赞五绝名臣,位列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但他一生坎坷,历经隋初、隋末两次战乱,失去家族地位和财富,亲人也在战乱中死去。一直到64岁才等到自己的人生机会,成为李世民看重的股肱大臣。他一生都在坚守做人的准则。

(4)朗读吟诵,感悟诗情
诗为心声,这蝉不就是诗人自己吗?
虞世南的这首五言绝句描绘出一幅高洁脱俗、立意高远的人生志气图。托物言志,咏的是蝉,抒的却是自己高远志向。叶嘉莹先生说:“凡是好诗,在它的文字之中都含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这是一份催人奋发的力量。请同学们把这份感受带进诗中,通过声音表达出来!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蝉也成为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之一。

虞世南身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身居高位,咏蝉方才取其“高”。同为咏蝉的骆宾王因反对武则天被下狱,身陷囹圄,他在《狱中咏蝉》中这样写到: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狱中咏蝉》节选

所咏的蝉处境艰难,“露重”“风多”,可谓举步维艰,既是蝉的处境,也是诗人身陷囹圄的困境。托蝉喻己,独咏其“洁”,为自己的高洁发出辩白之声。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李商隐《蝉》节选

李商隐笔下的蝉,身居高处却“难饱”,日日鸣叫却是“徒劳费声”。鸣叫声嘶哑都得不到大树的同情,蝉的一生何其坎坷,这蝉不就是李商隐,他借蝉抒发的是清高,是愤恨,是意难平。

千百年来,蝉入诗入画,寓意深远。它不食人间烟火、性情高洁、饮露而生;它出土蜕变获得重生、精神永存、羽化传承。最后让我们一起吟诵《蝉》,感受诗人与蝉浑然一体的高洁品质。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希望我们大家都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具有高尚的品质,坚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勤勉和脚踏实地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加坚定,也才能创造更美、更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140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