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低谷要怎么生活下去——读余华《活着》有感

活着是一种选择

——读余华《活着》有感

文/静月听风

*

读完一本书,泪流千百次。

一口气读完了余华老师的长篇小说《活着》,一部从解放前写到解放后的巨著,是两个时代和社会的缩影。跌宕起伏的情节,寻常人家的故事,新旧社会的对比,一个饱受命运摆布的人物形象,像烧红的铁,烙在我的心上。

社会地主老财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早已在很多电影和电视剧中刻画得入木三分,加之小说的主人翁福贵一开始就以阔少的形象出现,让人油然而生一种除之而后快的心理,和拯救同家珍一样倍受催残的妇女的侠义心肠。

古人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徐家破产源于福贵延续了他父亲吃喝嫖赌的恶习。徐家的家业是老祖辈从一只鸡,变到一只鹅,变到一头羊,再到一头牛,逐渐发展起来了。挥霍浪费,又坐吃山空的父亲,并没有进一步壮大家业,用他的话说,是把一头牛的家产变成了一头羊,到了福贵这个败家子手上就只剩下一只鸡了。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世间,赤裸裸地离开,金钱、家产、田地……一切的一切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活得是否有价值,不在于他的祖业有多大,金钱有多少,而在于他是否走在奋斗的路上,马不停蹄地做着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家庭的事情。一个敢于同命运作斗争,勇于拼搏的人,就不会成为低级趣味的人,就不会成为挥霍无度、欲壑难平的人 ,就不会成为目中无人、不尊重生命的人。

家珍有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了猴子满山走”的中国妇女根深蒂固的思想,她传承了中国妇女勤劳而善良的优良传统。她不记恨福贵对她的拳打脚踢,她没抛弃输光了家产变得穷困潦倒的爱人,她没在食不裹腹的时候把又聋又哑的女儿送给别人,她耗尽身上的最后一点力气为家里苦工分,哪怕到最后瘫坐在床上,还在为家人缝缝补补。她从米店老板不愁吃、不愁穿的千金变成了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人,但她一颗心扑在爱人和孩子身上,从来没有抱怨过。最终她换来的是福贵无微不致的关怀和儿女的乖巧。是的,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果的,上帝不会轻而易举地给一个坠落者财富,也不会不遗余力地带走一个善良者的光环。只要根基不坏,“作不了大树就作株小草,作不了小草就作草尖上的露珠”吧,人的价值不在于你站在多高的位置,而在于你走过后留下多少有用的东西。

凤霞、二喜和苦根掀起了剧中剧的高潮,两个体格不健全的完美婚姻,最终却以一个生孩子死,一个工地上砸死,一个吃豆子撑死的结局来收场。脑子突然冒出“安全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生命的源泉”的字眼。的确,在同情和泪别他们一家三口的同时,在庆幸我们生在一个医疗水平相对较高、一个和谐又文明的社会的同时,我也在深深地反思。这几天为了“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忙得焦头烂耳,冷静下来想一想,医疗改革、教育改革和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而这样的工作不是一两年就能完成的,必须长期坚持,长抓不懈。福贵在回想起苦根的死时,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没文化真可怕”。“治贫先治愚”这句话一直被挂到嘴上,但是看看中国式教育,看看填鸭式的教学,再想想那些亟待帮扶的人,不免有些寒心。有没有人想过开办农民大学,有没有人想过把农民教育长态化,有没有人想过把教育、科研和企业挂钩?如果只是过程式的教育,那最终也只能落个劳命伤财。

天已经大亮了,我还是没能从小说的情节中走出来,听着窗外清脆的鸟鸣,看着身边熟睡老公,我擦了擦眼角的泪水,紧紧握住这个与同呼吸、共命运的男人宽厚的手掌。

版权声明:
作者:cc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268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