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老先生传奇的一生
在年岁见长的这些年里,我听各大家杂谈,有幸认识了一位旷古烁金的奇才,深得我心。因为他的愚钝,更因为他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进读书和不断自我完善,成就了他非凡又传奇的一生。在此后的岁月中,曾老先生就像我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貌似灰暗的人生。在一个和风日丽的上午,我带着兴奋的心情和寻根究底的态度,来到了曾老先生的故里------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一、房屋建筑 (一) “大气磅礴”的富厚堂
富厚堂是曾老先生的第三故居,由弟弟曾国荃、曾国潢主持修建。曾国藩已于同治三年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府,其弟则为兄仿侯府规制,历经数年,将其全盘改建为规模宏伟而结构紧凑的“侯府”,全宅占地四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一万余平方米。土木结构,具有明清回廊式建筑风格。房子坐西朝东,前面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涓水悠悠环绕;背依半月形小山,中植竹木,四季长青。周围环绕高大的围墙,人行通衢横贯东西。进入东西两宅门,是一个用花岗岩铺成的半月形台坪,台坪插着大清龙风旗、湘军帅旗等。台坪外是一张半月形莲塘,夏日荷花相映,有如泮宫。台坪正中式前进大门,门上悬挂着曾纪泽书“毅勇候第”朱地金字直匾,当地人们称之为“侯府”或“宰相府”。
进入大门,有宽广的内坪,坪内绿油油的草地一望无际,有种天高地阔之感,活像现代的“高尔夫球场”。通过坪中石板道,直达二进台阶。中庭门上悬挂着曾国藩所书的“富厚堂”红底金字。正堂分为前后两进,这是富厚堂的主体。前厅名"八本堂",厅内悬挂曾国藩所书"八本堂"3个黑地金字匾额,额下是曾纪泽用隶书所写其父的"八本"家训:"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富厚堂声调为本,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中厅后面是神台,五龙捧圣的神龛上,有曾纪泽直书的"曾氏历代先亲神位"匾;顶上悬着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皇上御书钦赐曾国藩的"勋高柱石"黑地金字横匾。两旁墙上还挂着赏赐的御书"福"、"寿"二字直匾;神龛照壁上则是他于同治二年自书的"肃雍和鸣"白地蓝字横匾。后厅两旁是正房,一边住曾国藩夫人欧阳氏;另一边是其长子曾纪泽夫妇住房。前栋左大门为南厅,两侧有4间正房,是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夫妇住室;右大门为北厅,为曾纪鸿长子夫妇住室。南北两端还都有3层的藏书楼,南端是曾国藩的公记书楼和曾纪泽的朴记书楼,北端是曾纪鸿的芳记书楼,这是富厚堂的精华所在,各类藏书约30万卷,是中国近代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可惜没能参观到,实属遗憾。
(二) “神秘莫测”又涵养后代的白玉堂
白玉堂始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位于湖南双峰荷叶镇天坪村白杨坪,是曾国藩祖父曾星冈所营的住宅。是曾国藩的第一故居,它坐南朝北,青砖青瓦,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雕栏画栋,沿中轴线对称的典型明清湘中建筑风格。分两正四横,正中间两个大天井各有花池一座,另有私塾利见斋及粮仓。占地面积1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门前池塘两侧有槽门,门楣上有"芳迈群妍"四字。堂前地坪边堰塘形似半个月亮,一道石砌的月芽墙将白玉堂和堰塘紧紧裹住,既安全又幽静。1811年农历11月11日,曾国藩出生,在这里生活了29年。
1、传说一:“蟒蛇投胎”
相传,有一天夜里他的祖父曾玉屏在睡觉的时候,突然在梦中看到了一条紫鳞巨蟒自天外飞来,先是在天空中盘旋了三圈。最终又进入了曾家大门,顺着堂屋中的梁柱盘旋而上,虽是兽形但是却有着极为厚重的威严气势,在梁柱上绕了三圈后又突然消失不见。梦醒后,曾国藩出生。据导游介绍,曾国藩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从娘胎里带来的皮肤病,身上遍布着牛皮癣一样的斑点,只要到了阴雨天就骚痒难耐,其父和祖父都无此病,这也被视为“巨蟒转世”的另一个有力论据而被广为流传。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古老的皂荚树,老树上有一根像巨蟒一样的紫藤,当地百姓称之为"蟒蛇藤" ,并有曾国藩系"蟒蛇投胎"的传说。
2、传说二:灵树“枯木逢春”
关于这棵皂荚树和紫藤,当地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道光十八年,曾国藩中进士时,老树紫藤忽然枝繁叶茂,青 翠欲滴;咸丰年间,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屡次失败,老树紫藤就几度落叶; 当曾国藩的湘军攻破南京后、官至极品时,老树紫藤发新枝又放奇葩,迎风摇曳,洋洋得意,曾国藩死后,这老树紫藤也就枯萎而死。如今,却又能看到多处洞口的树干旁逸斜出的 一株大树,郁郁葱葱,仿佛能窥见当时被焚烧的情景,可谓百年难得一遇,令人叹为观止。
3、颇有见识的“私塾-----利见斋”
关于此名的由来,导游介绍,源自于《易经》中的乾卦: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正是由于曾老爷子的远见卓识,办了私塾,广纳贤才,读书成为了日常,让自己的子孙后辈在良好的环境中熏习老祖宗留下来的各种精华,成就了一代代优秀的子孙后代。
二、修身
(1)、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如愚始见奇
在众多言论中,可以肯定的是,曾老先生不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人,所以毛主席才会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说法。可是,纵观其一生,他的“愚”才是他精进的动力和不懈坚持的源泉,正因为笨,才会艰难险阻,步步维艰,才会有迫切的想法改变现实。这次出行,一路感概良多,山路弯弯绕绕,有些地段山体还不牢固,隐约有沙石坠落之嫌,不知绕了多少时辰才到白玉堂,听闻,这路还是前几天才修缮完毕。可想而知,在曾老那个年代,要走出深山是多么不容易,也许,营养的不良造就了他的体弱与愚钝,而大山的厚重涵养了他不服输的的性格------霸得蛮、耐得烦、吃得苦、不怕死。
(2)、勤以养身,俭以养德。
曾老先生在年轻的时候就立定君子之志,以达到千古文人追寻的理想境界而制定了修身计划,为此他设置了专门的课程:有曰: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半时,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5、读史(二十三史每日十页,虽有事亦不间断)
6、谨言(刻刻留心,是功夫第一)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做养病)
9、日之所其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二则,有求深意是徇人)注:分为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须一一记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早饭后作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课程。凡事不可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他一生勤俭节约,在弟为其建起“富厚堂”时,因为过于奢华,他以此为耻,一生在堂内没住几日。声称死后,为官的财产不会留与子孙,他的儿女深受其影响,连买药看病都困难。他为官清正廉洁,以己度人,不会为其下属谋取福利,以至在一段时间里,下属对他颇有微词,觉得追随无望。至此,他的仕途一度受挫。之后,反思己过 ,境况才得以好转。
三、读书
曾老先生是个非常重视读书的人。爷爷在世的时候,就办了私塾,可见,家人对读书的重视,就是这样的传承,哪怕进京赶考途中,境遇再艰难,借钱筹路费回家,看到书,他也毫不吝惜,慷慨买下。回家后,出乎意料,父亲并没有责备而是鼓励、鞭策其认真读书,他感激涕零,更不敢松懈,在两年里,细致读完了二十三史。他阅读范围很广,读书有法,他说,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每天坚持十页书,在旁批注自己的所思所想,学与思有机连接在一起。知识丰富后,涉猎的范围加大了,在社会大学里,摸爬滚打,也摸出了一套识人的本领。在临终前,他对自己这样评价:最自豪的地方就是无一日不读书。
四、家风
1、耕读文化伴一生
他家一直都秉承着耕读文化:有子孙,有田园,家风半读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泽。祖父时起就意识到,劳作与读书的重要性,劳作炼身,读书明理。
2、启蒙教育----私塾“利见斋”
曾老爷子广纳有才的仁人志士,为其免费留宿,私塾的教育启蒙了他的心智,虽然来的慢,但是,滴水穿石,日积月累,终于水滴石穿。
3、前进的动力-----家人的陪伴与鼓励
据说,曾国藩的父亲资质平平,父子共同参加了多次应试考试,当曾国藩失意的时候,其父亲会安慰他,说自己愚钝,儿子胜于他,在年轻时候就考中了,以宽其子之心。
五、风水
他是一个十分相信风水的人,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在他看来,端庄厚重是贵相,谦卑含容是贵相,事有归着是富相,心存济物是富相。所以,他非常感谢祖父,折地而居。无意也好,有意也罢,冥冥中似有注定:依山伴水,天高地阔,山的威严,水的灵气,涵养了他厚重、端庄、谦卑、海纳百川的性格,成就了他非凡又传奇的一生。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