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发声原理

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肺部将气息经过支气管、气管呼出,振动声带产生声音,然后通过各共鸣腔体实现共鸣效果,将声音扩大并形成优美悦耳的歌声。声音的高低由声带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幅的大小。音色的变化主要是通过调节共鸣腔体来实现的。在歌唱过程中,为了满足情感表达的需要,大脑会指导共鸣腔体进行精细调整,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音色。

在发声时,气息从肺部进入喉部,使声带振动并发声。喉音通过咽部转移到口腔内形成嗓音,并在口腔中心部位形成共鸣焦点和中心,然后通过嘴唇进行扩音。嗓音在喉腔、咽腔(喉咽、口咽、鼻咽)、口腔、胸腔、鼻腔等共鸣腔体中产生共鸣。

歌唱涉及五大器官:

基音器官:声带。

字音器官:口腔(包括唇、牙齿、舌头和喉部)。

共鸣器官:头腔、口咽腔、胸腔(包括额窦、鼻腔、咽部、喉部和胸腔)。

动力器官:肺。

动力控制器官:腰腹部肌肉群。

声音的传播分为两个主要的走向:

第一个走向是从声带开始,声音通过喉部、胸腔和腹部,贴着背部和双腿向下流动,最终传达到地面。这个走向主要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声音,并通过呼吸肌肉和共鸣腔体的协同运动,将声音传输到下方。

第二个走向是从上方的共鸣腔体开始,声音向下流动。在歌唱时,共鸣器官包括头腔、口咽腔和胸腔等部位,通过调整这些共鸣腔体的形状和大小,声音会在这些腔体中产生共鸣。共鸣的作用是放大和优化声音,使其更加丰满、明亮和富有表现力。

通过这两个走向,声音可以在身体内部形成共鸣和共振,从而产生更加丰富、饱满和动听的歌声。这也强调了声音的全身性,需要整个身体的器官和肌肉协同运动,才能达到最佳的声音效果。

呼吸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人体不断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以满足身体的需求。在呼吸过程中,最明显的是肺部的张缩。肺的张缩是被动的,当胸腔扩大时,肺随之扩大;胸腔缩小时,肺随之缩小。胸腔的扩大和缩小是由胸隔肌和肋骨间肌肉的收缩和松弛所致。隔肌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将两者分隔开。在呼气终止时,隔肌呈倒置的形状。在吸气时,隔肌收缩,使胸腔上下直径扩大,同时肋骨的外层肌肉也收缩,将肋骨向上和向前抬起,从而扩大胸腔的左右和前后空间。胸腔的扩大使具有弹性的肺气囊自然扩大,空气被吸入肺内。呼气过程相反。

常说的胸部呼吸或腹部呼吸实际上是指隔肌的运动。腹部并不是吸入空气的器官。在隔肌下方是腹部的一些器官,例如肝脾、胃和肠道等。尽管我们说是用腹部呼吸,这些器官并不吸入空气(特殊情况除外),但隔肌会尽量向腹腔施加压力,使腹部膨胀,仿佛充满了空气。

歌唱发声的原理如下:

呼气肌群协同运动:膈肌和肋间外肌扩张,肋间内肌收缩,产生胸腔压力,使胸腔体积减小,肺也随之缩小。

呼吸器官协同运动:肺受到压力后,气体通过小支气管、大支气管和气管流向喉部,使声带振动产生喉音,喉音经过咽部到达口腔。

吐字器官协同运动:喉音在口腔中经过吐字器官的加工,形成嗓音。

共鸣器官协同运动:嗓音以硬腭前部上面为共鸣焦点,引发头部、胸部等各个共鸣腔体产生共鸣,从而将嗓音放大和美化,形成美妙的歌声。

在发声时,声带处于被动的半闭合状态,此时,如果声带健康正常,不会有气流泄漏的现象,即气息全部用于发声。如果增加气量,气流速度加快,效果是音量增大(音高不变)。因此,所谓的"气声唱法"很少见,也不容易掌握,实际上并不必要。"气声"效果的产生是在声带处于"泄气"状态下产生的,一般情况下,声音较轻、较小、较虚。

版权声明:
作者:Mr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332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