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讲意象和意境,56法之重字法(2、3)

上节课我们交流了绝句的立意,在交流中我们谈到绝句的立意要做到三个字:真、新、深。

我想大家对如何立意已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希望大家能够把它应用到我们平时的创作中去,这里就不再进行多的复习。

今晚我们再来学习两个内容:一、绝句的意象和意境;二、继续学习绝句56法分类第一类重字法的第二法和第三法。

一、绝句的意象和意境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

它们究竟是指着什么?它们对古典诗词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因为,对于欣赏和创作古典诗词来说,这两个字看起来平平常常,也常被我们挂在嘴边。但是我们真的懂它吗?真的会运用它吗?不懂得它就根本无法入得门径,不理解它,就会使自己始终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这两个词,关系到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根本所在。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查阅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的景物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因此,意象其实是含有诗人心理要素的景物。法

我们写的诗,我们看到的诗,其实都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的。“意象”这个词,是古典诗学及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此我们必须要把它的意义搞懂,吃透。

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

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 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这么说总觉得有点费劲,我们现在通过几个作品来说明一下吧。我们来看大家都熟悉的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看这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发现了吧,这几句完全是用名词构成的。一句三个名词,三句九个名词。一个动词都没有用,完全是一个名词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纯景色的排布。

这“枯藤”啊,“老树”啊,“瘦马”啊等等就是一个个“意象”了。 “意象”的合理而艺术的组合,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意境”,“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鸦”的“昏”字又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这分明是一幅闲适清居图,给人感到幽雅闲致,深秋僻野的景致。“古道西风瘦马”,则写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图之僻静又增加一份荒凉之感。意境到这已经开始出来了。

再看王维的《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选候骑,都护在燕然。

我们看这里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几个意象的排列组合,了了数笔就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大,气象雄。这联写景,其实是写了两个画面,一是“大漠孤烟直”,一是“长河落日圆”,用的两个形容词“直”和“圆”之精到老辣,看是平俗,实在是无可替代,这自不必说。我们现在注意到的是他这场景的安排,沙漠浩瀚广大。所以一缕孤烟则分外醒目,这孤烟之孤直,更衬托了大漠之浩瀚无垠。“长河落日”,也构成了无可替代的风景线。这样的句子都是很典型地使用意象的范例。

意象如何有效的组合,就取决于你自己的构思了。但是有一点不能不提醒,那就是要合理。在合理的前提下,再追求奇妙和神韵。我们前面用做画来说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

但是,我们学习写作及欣赏古典诗词,不是绘画,我们是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的。那么,我们就需要把这意象所构成的境象用精确的文字来固化下来,而作品欣赏,则是把这文字再通过想象还原回去,再领略这是什么样的意象。通过这种意象的艺术构成,来领略其中的意境。

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我们写诗的目的所在。有没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与浅,是判断我们的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二、介绍绝句56法分类之重字法之第二法、第三法。

第2法: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例如:

游钟山

宋/王安石

整天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大家看:第三句第四句的“山”字皆与第一句第二句有重复。 这首诗是王安石《游钟山》四首七言绝句之一。短短二十八字之内,便重复出现了八个“山”字,如此回环反复,读之朗朗上口,匠心独运,这样的诗作在古典诗词中是极少见的。

唐代羊士谔的一首《乱后曲江》:“忆昔曾游曲水滨,春来长有探春人。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诗中五叠“春”字,读来已是传神至极,毫无矫揉造作,为复而复之嫌疑。

而王安石的这首《游钟山》更是出奇制胜,独绝无二。 八个“山”字平均分配于四句之中,这显然是诗人巧心谋篇布局,以显出渐次的层次感。但又并非一成不变,毫无错落。前两句中每一个“山”字都写在了七言的不同位置上,而后两句又处于相同之处。形式上既有参差,又有对称,堪称一绝。古典诗歌有“诗避重字”的说法,一因格律,二因诗作篇幅短小。要表意染境本已不易,若再反复用字,反而会有追求词藻,诗作空洞,而不能达意的问题。但王安石的这首《游钟山》在诗意的表达上,不仅没因反复用字而大打折扣,而且句意如叠字一样,环环相扣,更有以山自拟的深意暗含其中。即使不深究诗境,全当一首普通的归隐山水诗来看,这也是佳作一篇。  “终日看山不厌山”,归隐后的王安石常骑着毛驴悠游钟山,但日日与山为伴,以山为景,却未曾厌腻。一写钟山秀美,二写山之变幻。山川看似亘古不移,但若像王安石这样细细赏来,也会看见钟山的日新月异,花草树木、鸟兽蛇虫,每一日、每一时、每一刻都在改变。因为喜爱而想要“买山终待老山间”,而事实上王安石最后确实安葬于钟山南麓。  “山花落尽山常在”,写的不正是禅家缘起性空的核心思想吗?以山花喻世间一切有为法,生灭不止变化不休,如山花一般,年年岁岁有开有落。再以钟山喻法性本空,因为性空才能缘起,无空便无有,有从空中生,正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山若不存,山花何在?与此同时,缘起才知性空,正是见证了山花的生生灭灭,才知道山的不移不乱。“山水空流山自闲”,山间流水潺潺,不分昼夜不知疲惫,无有尽时不明始日,但一动不如一静,流是空流,唯有闲,才是洒脱自性。全诗看似在写钟山,实则是在写诗人的心。 其实,对于这样一首精妙的山水诗,或许不解而解才是最佳的赏析方式。无须通晓历史背景,无须得知诗人心境,甚至无须深究其中禅意,或是根本不知诗人是何许人,亦无碍无障。毕竟诗中所提就只有山水,本就无所谓时代无所谓背景,于是读者便可以自心自解。在这首看似简单的山水诗中见自己、见众生,见心中所有的诸般万象。山花到底只是山花,还是禅家的缘起性空,还是诗人已抛下的荣华富贵……答案只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如此说来,岂不是和钟山一样,自在清闲。

下面我们再两例。

明僧德祥《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废除闲线人,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舟中二绝》(其一):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下去无愁。

由于时间关系,这里不作更多的详细赏析,大家可以自己用心领会。

第3法: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例1:

绝句

宋/李遘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海角不见家。

已爱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注意第三句开头的“已”与第四句的“还”和两个“碧山”。

例2

明姚汝循《来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大家注意第三句中的“已”字和第四句中的“还”或“又”字。

今天课程内容到此结束,大家课后细细领会诗例。

作业:

        仿照第2法、第3法,各写七绝一首。每一首要注明仿的是第几法。

要求:

        围绕主题选景,首句扣题,尾句呼应起承句。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352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