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散文:种瓜
我的故家在黄河的南岸,从远古开始,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把从黄土高原上带过来的泥沙滞留在河滩上,形成大片的沙土平原。这种泥沙土质营养极高,又有充足的黄河水作为水源,给附近的瓜农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种瓜条件。
大约二十多年前,外出打工还没有形成气候,于是村里的家家户户几乎都会种上三到五亩的西瓜。与现在的专业瓜农不同,那时候村民种的西瓜都是满足自己吃的问题,没错,到了下瓜(摘瓜的另外一种叫法)的时候,家家户户满屋子里都是大大小小的西瓜,有的人家的西瓜保存的好,八月十五,甚至是过年都能吃上一口自己家种的西瓜。种瓜在当时是一件大事,其中只育苗这一项工作就要在三五个月前准备起来。冬天的晚上,村民们总是在煤油灯前做“瓜筒”,“瓜筒”是西瓜幼苗的最原始的家,是从市场买来的旧报纸做的,用剪刀分割成长宽相等的长方形纸片,然后用面糊从两头粘起来,形成一个个圆柱形的纸筒,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瓜筒”。粘瓜筒的工作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粘完瓜筒要叠起来,这样便于储存,又不占地,所以在串门的时候,我就经常看见邻居家的屋子里都会放着几摞瓜筒。
到了清明的时候,瓜筒的用处就来了。种瓜的农户都会在离家最近的一块田里挖两处方方正正的地池,把装满农家肥的瓜筒一个个紧挨着放进去,形成密密麻麻的“瓜筒”阵,远远望去甚是壮观。撒种的时候,大人们一般起的很早,浇水、播种、扎棚子等活儿都在孩子们睡懒觉的时候完成了。播种之后,还要定期控制温室的温度,也就是在大棚的一侧开口通风,以便保证幼苗的正常生长。
我们当地有一句谚语:枣芽发,种棉花。在我老家,棉花与西瓜是一起种的,那可是一件工序复杂的大忙事。到了那天,邻居们、七八姑、八大姨们都会来帮忙,甚至邻居家的小狗也来凑热闹。今天我帮你家,明天你帮我家,有的用扁担挑水、有的牵着牛车运苗、有的负责盖地膜、还有在家里专门给大家做午饭。就这样,浩浩荡荡的种瓜大军诞生了。那时候,机器还没有普及,干农活很累,就连小孩子都挽得拂袖刺脚上阵前线,但那时候总觉得很快乐。大人们累了就在田埂的大树下抽烟喝茶,聊聊今年的收成,唠唠明天孩子的学费,你一言,我一语,身上的疲劳劲一会儿就没了。
瓜苗落地后,并不意味着种瓜的程序就大功告成了,过几天就要给刚出来的苗儿通风、堆土、浇水,秧子长了还要打岔、人工授粉等等。但种西瓜最让我感受深刻的还是“留瓜”,所谓“留瓜”,就是一个瓜秧上最多只能保留一个西瓜,要及时把多余的瓜杻去除,这样才能保证西瓜的分量与质量。不然,一棵瓜秧上结的小瓜太多,到最后一定不能长得出西瓜的样子来。《道德经》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就是:贪欲多苦,知足长乐。留瓜,何尝不是这样的道理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