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3.15——理论与实践
(一)原文。子入太庙⑴,每事问。或曰:“孰谓鄹⑵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⑶礼也。”
(二)注释。⑴太庙:鲁国的周公庙。⑵鄹:鲁邑名。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在那里为官。⑶是:《康》此也。
(三)直译。孔子到周公庙,闲暇之际就问每件事的原委。有人说:“谁说鄹邑那个乡下人的儿子懂周礼呢?他到太庙,问个不休,啥也不懂。”孔子听说,说:“这正是礼呀。”
(四)意译。孔子深入研究典章制度,也重视实地验证。祭祀涉及的礼仪最多,每件器物、每项要求、每个步骤,都有具体的意义。所以,孔子到周公庙,闲暇之际就问这问那,每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问个清楚明白,才肯罢休。有人就说:“谁说那个邹县乡巴佬的儿子懂周礼呢?看看他,像个睁眼瞎,到了太庙,所有的事情都问个不休。”孔子听说后,笑着说:“我用敬谨的态度,把事情问的清楚明白,不仅验证了典籍上的内容,也弄清了哪些是僭越,哪些是篡改,哪些是妄加。这正是礼呢。”
(五)发明。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孔子的知,不是世人的一知半解,而是彻清原委。在孔子看来,书本知识在实践中验证后,才算是“知之”。后来,明朝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