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闲聊
感觉每一周都过得很快啊,又到了周五,周六去书店,周日去咖啡馆坐着,这周打算带着舒国志的《理想的下午》,边坐边读边喝咖啡,当然了,要下午去。可爱的桐不喜欢这本书的写法,她说像余秋雨。有趣的是梁文道在序言中还真的提到了后者,说他们的写作截然不同。管他像与不像呢,读一本书而已,没那么大计较。喜欢的段落就细细品读,不喜欢的大可匆匆浏览。毕竟是理想的下午,理想自然包含着自己的意愿。我的理想是世界和平,比世界和平更重要的是人人之间都可以包容融洽,这显然真只是个理想。
上午看了一个五十一分钟的视频,讲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我当然是读过原著的,要不然也不会把视频都看完了。读任何一本书,不同的年龄自然读出不同的味道和感觉,这不是所谓经典名著的特权,而是任何一本书皆是如此。诚然,如果这本书很深刻的话就更好,比如托尔斯泰的这本。
三个人物我十分深刻,除了男女主角,我其实还挺喜欢......不能叫喜欢——不讨厌卡列宁,也就是安娜的丈夫,这就是年纪大了自然的读后感。而另一条线的列文,我确实印象不太深刻了,只记得他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为人正直,人很好,并且有些想法而已。
小说的第一句俨然成了世界名句,不用重述了,托尔斯泰写出来很对味,若是别人引用就显得有点不对了。也不必深究这句话到底对与错,世间总能找到范例,何况只是一部小说的开头。
我对托尔斯泰的印象除了这本大部头外,还有就是《伊凡·伊里奇之死》,里面上个故事,应该算是中小篇小说集,虽然印象没有《安娜》深刻,但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的看法和经验智慧,通过故事人物的呈现。这本书好像名气也不大,问过周围一些人,几乎无人听过,作为托翁本人倒是无所谓。余华在罗列他心中的作家排名将托翁列在了第一名,可见是有分量的。在我心里第二名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倒是第一,不过排名没那么重要,又不是梁山好汉武力值排名。
记得看冯小刚的《非诚勿扰》时,总觉得舒淇演的那个人有点眼熟,尽管相差很大,但我总是从电影演绎中看到了安娜的影子。而安娜卧轨,笑笑(舒淇戏中的名字)投河,只是结果不同,后者没有死成,happy ending多是电影的义务,与书不同。小时候读这本书很喜欢安娜,现在看来虽然不烦,但也没曾经那么喜欢了。这其中的沧桑变化自然是所谓的现实考量的作祟。安娜花着卡列宁的钱过着她自由潇洒的生活......只是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她,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时代的读者都是赞颂安娜的,是人们心中的向往。向往就是如此,无论它是否和现实有冲突,甚至违反点什么,它在心里就是充满了光辉。反对单一化和主流永远是值得的。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