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颜的秘诀——深度解析“鞠式美学”
从没有一个时代如当前般凝聚在手上几英寸的屏幕间,我们从镜头和手机屏幕中感知自身形象的时间甚至超越了人眼和镜子。于是拍照的重要性开始变得无以复加,明星微博发图被叫做“营业”——半戏谑地,出图真的成为他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不再需要作品,想要出圈,需要的可能只是几张传播度够高的照片。
滤镜、精修、布景、镜头逻辑,甚至不需要动刀,光这几项就足够将任何人变得任意美,(只要不强求辨识度)。
这是“伪绝色美人”活得最滋润的时代,也是美离硬件肉身更远,而离脑子更近的时代。
鞠婧祎的硬件条件肯定不是娱乐圈最优越的那一档,甚至可能是相对接近素人,常有网友评价鞠身高一五五,头大身小,腰长腿短,脸型崎岖,扁平不够立体blabla。
但我觉得神奇,顶着这么多硬伤限制,她居然还能凭美貌扬名。这不仅是励志,背后一定也是用过脑子的。
看出道初期的照片,路人小美女的底子,眼睛大,下颌小巧,网友吐槽的种种缺点确实看得出一些,但好在脸比例是对的,有个后天发育好基础。
整不是万能的,轮廓、皮肤、五官形状都有人工改造的空间,唯独比例不可以。
刀应该动过,鼻子,也许再加一点下巴,但犯不上夸大动刀的改善,每张脸有每张脸的架构,不是泥塑,想改什么样就能改什么样。
后天发育也不过是在有限空间里腾挪,五官算是最好改的,可要想李荣浩变赵薇也没可能。
人体其实是极精妙的变数,动刀要达到预期,即便技术和审美都在线,也是需要那么一点运气的。
有人总结“鞠学”变美秘籍,觉得不过是浓密长卷发+大红唇+野生眉+太阳花睫毛+珠光下眼影,是也不是。
这些妆面技巧不过是最表层的术,虽然相对普适,但完全copy这一套到另一个人上亦未必有多惊艳,你让周冬雨顶她这一套造型试试?
颜色、质地、线条、量感,一张脸可以组合出无数变化,为什么冥冥万种搭配中单单挑中这一种,背后的思路才最值得关注。
鞠或者鞠的团队应该是很了解她自身的优劣势,脸平,所以老老实实不去打结构立体层差错落美的主意。
剩下也没得选,只好在颜色线条上找出口。她爱奇艺那一套,脸上全是精准到一丝不苟的线条。
什么叫线条精致?曲线+收尖。
她的眉形、眼形、唇形,全是完美的圆弧曲线,眉毛绝不可以有眉峰,要的就是这种极致流畅感,碎发遮住颧骨,只保留下轻巧的下颌线条。
这时该感叹她多少还是算是个幸运儿,鼻子线条修的漂亮,成功参与了这场毫无折角的曲线狂欢,这要是给她配个气质挂美女们的笔直侧鼻线条,可能还真吃不消。
而且眉毛走势、上眼皮走势和上唇线的走势,有平行呼应关系,包括眉头与鼻子正面线条的圆滑衔接,这种设计出的嵌套,给人无意识的和谐感。
加上眉尾收尖,眼角收尖,眼线收尖,唇角收尖,甚至仔细看的话,能看出睫毛末端也是收尖的,正是这些细节,达成了层层叠叠的精致。
这其实是古代仕女图的路数,没有那么多深浅明暗,靠的是二维平面里对线条优美的极致追求。
颜色上其实很老套,黑白红高对比度刷冲击力,精致和冲击力都有了,被营销神颜也就水到渠成。
本来优美线条➕高对比颜色的路数如果只走到这里,顶配可能是吉永小百合的雪地照。
但这样一套打法完全是往中式古典路上走,限制性太大,她尖头尖脸过于纤小的下颌也很难撑得起纯古典气质,纯中式古典造型(不包括仙侠架空)要的是,上宽下窄,鹅蛋头鹅蛋脸,额头饱满,所以鞠有的古偶造型会没那么和谐。
于是别出心裁的一点blingbling,成了破局的关键。亮闪闪的耳饰和项链,加一点冷银色来引入现代感,(不能是金色,金色就又向中式古典审美框架使力了,这是她必须避开的),达到平衡的同时用细密繁复形状再次烘托精致感。
亮闪闪的下眼影给纯线条美的妆容带来一定通透感,其实这一点点highlight,设计在唇妆上可以是镜面唇釉,设计在底妆上可以是奶油水光肌或者骨块高光,设计在眼妆上可以是珠光眼影,脸部结构弱项但眉眼好看的鞠,当然选择强调眉眼。
至此,配上合适的镜头光线和精心布景,一张出圈神颜图已经诞生。
依靠这一套,鞠如果要做一个网红已经绰绰有余,只要纯粹活在柔光半身照里,她大可以在几英寸的屏幕世界里风生水起。
看她其他系列硬照,依然延续这一思路,只是光泽感的部分可以换成金属/裙装亮片等,效果也不错。
但明星无可避免的要暴露在三维空间里,暴露在各种角度的镜头下。
为了不干扰线条的呈现,只能磨皮到丧失纹理,尽管这无可避免地会带来失真的廉价感;为了浓密卷发的曲线和气血感,牺牲的是全视角下头身比和头肩比的协调;机位,角度和表情都固定下来,永远45度侧脸低头,就很难再灵动有生气。她也经常被挑剔不同的剧不同角色来来回回都仿佛顶着同一张脸。
她有她的选择和决断,为了限定条件下的惊艳,愿意献祭足够多东西。
娱乐圈多的是奉天承运的大美女,她拿了一手算不上好的牌,打成这样靠的是心力脑力和极限一换一。(不得不说一路走来健身塑形也确实很努力。)
所以“鞠学”说白了,往“术”上解释,解法是堆叠精细收尖的线条+浓重颜色对比,刷颜色+线条美感,往“道”上解释,就是顺应镜头与屏幕逻辑的显学。
镜头与屏幕的逻辑是在有限的几英寸间用元素排布出能形成合力的整体氛围,方寸有限,因而任意利用裁切,拉伸,畸变,一切只为了快门按下的那一瞬间服务,堆叠出抓眼的冲击力。
承载视觉形象的媒介必定会深刻影响视觉形象本身,其适于展示的优势就会因此不一样。
谷崎润一郎说:“简言之,西方是沿着应用的方向发展至今日,我们却是遭遇优秀文明而被动接受它。机器原本就是由他们发明的,自然适合展现他们的艺术。假设我们也有自己的独立的摄影技术,我们的电影也会合乎我们的皮肤,容貌和气候风土。还有留声机和收音机,倘若由我们发明,就能制造出更好表现我们音乐特色的东西。”
为什么越欧化的脸越上镜,因为照相器材本就是他们的发明,中式的美人都在二维的画里。当下我们感知最多视觉形象的来源是镜头与手机屏幕,于是盛行的审美趋势必定是最顺应这一展示形式的。
就在不久前,苹果发布了划时代的Apple Vision pro,也许几年后,随着VR影像媒介的崛起,当无边界的3D影像取代几英寸的静态照片成为最广泛的视觉来源,或许一种新的、更贴近肉眼与现实的审美逻辑即将在未来浮现。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