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山行旅图

一幅画往往表现出了一位画家的内心世界。从这幅《溪山行旅图》中,我们也可以轻易地感受到画家范宽的个性和胸怀。

溪山行旅图

这幅画一眼望过去,巍巍高山扑面而来,气势雄浑,有如丰碑,人立刻就被震慑住了。

由此而生发了对画家宏阔的胸怀的敬畏。这种刚强的个性,高山仰止的境界也是历代文人画家所敬仰和向往的精神状态。

《溪山行旅图》是绘画界公认的,中国水墨画的巅峰之作。被明代的董其昌评价为“宋画第一”,现代画家徐悲鸿说过:“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溪山行旅图》作者范宽,北宋时期画家。范宽不是宫廷画家,他信奉道教,隐居在陕西钟南山一带,整日悠游于山间临摹写生。

他笔下的山水,既是对陕西关中一带山水的写实描绘,又不能说是对具体哪一座山的照相式的复制。

这些山水是写实,也是概括,是画家心中的山水。也就是唐代张璪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一点,我们在欣赏绘画作品时就会有深刻的体会。

我们先把画作分开来看。

近景部分:以底部横斜贯穿的溪流和山路为界限,前方坡面上,位于画面中心的几块巨石即为近景。

溪山行旅图·局部

这堆巨石呈斜卧状,造型简略,但看得出山体坚硬,以雨点皴表现出其厚重硬朗的特点。在构图上也起到了稳定画面的作用。

山路上,两个旅人赶着一队骡马行走其间。与周围树木相比较,这个商队显然被缩小了比例。

画家用这种方式,表现了他内心的信念:山川之壮,宇宙之大,而人之渺小。

可以想象,他们从画面右侧,行至左侧,消失不见,犹如人生一场,片刻落幕,唯有山河长在。

再看中景:奔腾的溪流之上,两座山峰相对,一主一次,一尖锐一柔和形成了对比呼应。

山脚及山腰处,是郁郁葱葱的夹叶树,层层叠叠,增加了山体的层次感。使坚硬的山体多了柔美,多了生命的蓬勃。

山顶则生长着松树,傲然挺立,直指苍穹。

树木之间,一组庙宇屋顶显露出来。在中国画中,画家们往往用僧道庙宇隐喻文人的精神追求。

与之呼应的,是画面左侧的山路上,一位僧人头戴笠帽,身负经担,从不知多远的地方走来。

溪山行旅图·局部

他如此不辞辛苦,或许正是要前往刚刚见到的庙宇中去吧。

两座山间的溪流之上,一座简易的木桥横于其上。连通了左右的气脉,也连通了僧人前行的路。

云雾之上,即是远景,也是画面的主体部分。

溪山行旅图·局部

这幅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而画面的2/3都是这座巨大的山峰。可以想象,我们站在它的面前抬头仰望,感受到的,是山峰对自己的强烈的压迫感。

这山是近的,近在眼前;这山又是远的,围绕着的层层云雾将它推到极远。

画家将山石用短促有力的雨点皴描绘山体,使山体显得厚重硬朗,具有力量感;用山顶密密匝匝的灌木柔和了山的这种刚硬。

最惹眼的,是山间那条细劲的瀑布,灵气十足。

可以说,这座山峰不仅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山,它是一座丰碑。

难怪有人说,这幅画不是用来欣赏的,是用来信仰的。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56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