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另一种眼光的人

作者:黎荔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AntoinedeSaint-Exupéry)在他的经典著作《小王子》(TheLittlePrince)中,故事开头,讲一个6岁的小男孩被一本关于丛林的书所吸引,这本书中写道:“这些蟒蛇把它们的猎获物不加咀嚼地囫囵吞下,尔后就不能再动弹了;它们就在长长的六个月的睡眠中消化这些食物。”于是他画了第一幅图画。对他来说,这幅画再简单不过了,就是一条吞下了大象的蟒蛇。但是令他惊讶的是,所有的大人都看不明白,他们都仅仅认为这只是一顶帽子而已!他不得不重新画了一幅,好让他们能够看明白——大人们总是需要孩子们解释。直到他遇到小王子,他才找到了一个和自己眼光相同的人:只有小王子,看出第一幅画就是一条吞下大象的蟒蛇。他还能够看出画中的病羊、公羊、老羊等各种羊,甚至能看出盒子里睡着的羊。孩子的眼光,清纯童心的奇趣幻想,是多么令人惊奇啊!而当小王子重复着羊是否会吃掉花的重要性时,当他突然泣不成声时,那个曾经画蟒蛇的已经长大的男孩,终于觉得自己太笨拙、即将彻头彻尾沦落为大人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达到他的境界,怎样才能进入他的境界。唉,泪水的世界多么神秘啊!”

这本书天真中略带伤感,一句“人只能用心灵去观察,去感受。要知道,光靠肉眼,是不可能看到本质的东西的”,道尽了真理。苍茫世间,多少人受困于他的思维对于眼光的限制,无法拥有用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能力。其实,一旦他们摆脱了固有思想的束缚,他们就可以看清楚眼前的事物了,比如说在上面的故事中就是吞下一头大象的蟒蛇。这样,不管现实多么繁复和冗闷,他都可以时常去往另一个世界。可以站在不同的地方,看着我们这个其实并非铁板一块、一成不变、铜墙铁壁的世界。他将不再是一生只拥有一个世界的人,而是可以同时拥有多个世界的人。

记得以前时读俄罗斯田园派诗人叶赛宁的诗,被其美丽所震撼,像这样的句子,让我初读之下激动不已,铭记至今:

紫罗兰

你拼命地作响吧

紫罗兰是一种花,它怎么能作响呢?但是诗人让它作响,它就必须发出悦耳的声响。一件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个物品或产品,它代表对世界的看法,如果认真看待,可视为构建世界的一种方式。诗人为我们创造出来的美是天籁,诗歌把我们托上幻想中的天堂,使我们得以窥视了天堂的美丽、恬静与神秘。诗人从平庸中看到美,发现美,发明美,而我们跟随诗人的眼光,也看到那一道明亮的美的光线,穿过云层,刺穿社会填塞给我们的那些格式化的观念意识。一个人真正理解了艺术作品的真谛之后,就不会再用原来的眼光去看待一个苹果、观察一把椅子了。伟大的艺术品像暴风一样,涤荡我们的心灵,掀开感知之门,用巨大的改变力量,给我们的信念结构带来影响,刷新和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艺术的根本意义在于改变我们的感知习惯和感受态度,开启我们的新感觉。艺术的本意是准备塑造我们的另一种眼光而不准备迎合我们本来的眼光。

在历史的发展中,每个社会都因其生存所需而发展成某一个形式,并陷在这个形式之中,而忽略更广泛的人性目标。每个社会都会排除某些思想和情感,使它的社会分子不去思考、感受和表达它们。孩童是尚未完全社会化的人,尚保留着部分先天的人性。或许,我们的生命都太活在现实中了,因此缺乏更远阔的审美想象,视野惟碗口大小,眼光也只有筷子长度。其实,世事不在于实在本身,而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眼光与心思去品味和看待自己的人生意境。我希望自己能够特立独行,习惯用不同眼光看事情,不受既成事实与固有观念的束缚。我觉得一个人的自由在于:无论眼前发生什么,你都有一份选择如何看待它的眼光和认识。这是将人生的主导权放在自己身上的体现。

成长应该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过程,我们还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回归孩子本真的眼光。还有,做好日常的工作,珍惜并善加经营自己的幸福,关爱身边的人,最终的最终,以永恒的眼光来看待短暂如浮云般的、寄居的人生。

版权声明:
作者:siwei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6249.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