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生命成长的才可以成为经典
今天继续学习《经典的判定,哪本书适合共读?》,最深的感受一是魏老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都是经典,毫不夸张。二是庆幸自己参加了新网师共读《非理性的人》,浅浅地接触了一下存在主义。
今早看吴尧达老师的推文,其中也提到了——来,总比不来强。此刻,我是多么后悔,后悔自己的懦弱!反问自己:勇气呢?当初能带着在会场感受一下都觉得可以受益一生的初衷踏上郑州共读《教学勇气》的旅程,这次却犹豫再犹豫,难道真的是经济问题吗?或许有,但还是意念不坚定,其次是没有预习,没有自信,对自己的未来迷茫。然后,就这样错过了旺苍共读《传习录》。
回顾:
经典的判定,哪本书适合共读?
一、选儿童最近发展区的书目(要我读),把儿童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二、教材阅读(快乐读书吧)和整本书共读的关系、区别及处理方式:
整本书阅读是教材学习的一部分,是通过增加阅读量的方式刺激语言发展。
整本书共读的核心目标不是发展语文能力,潜在性的支撑教材,不是教材系统
是人格发展系统。
三、整本书共读(阅读课程)与教材的阅读教学是什么关系?
以语文教材为材料的阅读教学,主要是习得语文能力,更关心语言形式;形式第一,内容第二;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以整本书为材料的整本书共读,主要是人格养成,更关注内容、人物和主题。内容第一;形式第二。是道德人格课程,是针对人的。
阅读教学重语文要素、语言形式,人文主题第二位;
整本书共读中人文主题第一,其他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第二位的。
讲座后一半主要讲了如何判断经典?如何选择共读的经典?为何西方经典居多?
三、什么是经典?如何判断经典?
一是书本身是经典;
二是这本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一本书的经典程度取决于这本书触及人类存在的深度(广度)。
举例:
1.《平凡的生活》是当代经典小说,但有时代性,孩子阅读时没有代入感。在这个时代已不是经典。同类作品还要《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2.《丑小鸭》是永恒的经典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滋养,因自卑而超越这一主题触及生命存在的深度远远超越《平凡的生活》,带有某种原型气质。
3.《希腊神话》《中国神话》《莎士比亚戏剧》《古希腊悲剧》,这都是近乎永恒的经典,也是因为触及人类无意识的深度,即存在的深度。
四、如何判断经典书籍适不适合儿童共读?(适合年龄段,与儿童当下生命关联)
原则一:首先,不是所有的经典都适合共读。整本书共读是要为每一个孩子找到适合他此时此刻的书。遵循的原则是书籍无论是语言,还是主题都必须处于儿童最近发展区内,与儿童当下的生命有密切的关联。能够唤醒儿童的深层经验,能够引导儿童的自我发展。
举例:
一年级读《逃家小兔》《猜猜我有多爱你》,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给孩子以安全感。
三年级读《一百条裙子》,孩子完成新一轮的社会化系,开始重视同伴之间的关系,有可能出现校园欺凌。
高段读《草房子》,是青春文学,语言很优美,适合高段青春期。
老少皆宜的作品有,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但大多数书籍还是分年龄段的。
原则二:
共读应选正典书籍,以下面的书为例说明:
《青鸟》:后现代戏剧,二战后作品,突出了高度的象征性(思),压到了文学作品的感染力(诗),更像语言,适合高段和中学。主题设计战争,小孩子不关心战争。利用自居产生“共鸣”是共读的根本。
《木偶奇遇记》:二三年级可以读,但不是共读最好的选择,隐喻和讽刺,易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正面建构儿童的形象。
《皮皮鲁和鲁西西》:不适合共读,是流行文学中的经典,批判反抗性,能给孩子宣泄情绪。儿童喜欢,但无法给儿童的成长提供正面有价值的营养。布鲁姆《西方正典》,列举西方带有人类文明标杆的作品。正典能作为尺度、标杆的作品,给人以典范,启发人类。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教给人如何生活。如《射雕英雄传》是正典,适合高段(四五六)读,塑造的郭靖形象给儿童以指引。《鹿鼎记》是经典,但不适合儿童共读,属于副典。是对正典有价值地批判和消解,不是建设者。如尼采、鲁迅的批判是有价值的,让正典保持活力。儿童年龄小,判断力弱,盲目的批判,没有材料吸收消化,容易形成片面的、偏激的性格。因此,共读应选正典。
《苹果树上的外婆》:可以适用二三年级共读,但是它类似于长文挑战,这本书想象力丰富,游戏性质浓,能激发孩子的兴趣。但不承载深刻的思考,也没有办法进入深刻的讨论。可以在朗读中、表演中习得语言。
《安房直子月光童话系列》:适合自由阅读。日本作家的作品颜色、文字很美,触及诡异、死亡的话题。过于风格化的书籍年龄越小越不适合共读。小学阶段,整本书共读更关注的是主题、故事、人物。而非风格中个性化的部分。
《海底两万里》:适合自由读,这是一部科幻作品,阅读没有难度,可以作为专题探讨科幻,但这已经不是整书共读了。
《中国神话传说》:可以界定为不适合共读,适合课程化。深化具有精神和文化的奠基作用,深化启迪我们,而非分析,是潜移化的。可以做成故事、做成神的谱系绘声绘色地讲。这些故事就在影响孩子,但不需要分析。
伊索寓言:不适合,是若干个寓言片段集。作为教材材料可以,因为其中的一些寓言道理含有糟粕。
《小兵张嘎》:属于战争文学,不适合共读。因为儿童不是战争的参与者,只是在特殊年代,人人皆兵,没办法。这本书的风格会让儿童对战争形成误解,想上战场,很恐怖,而非厌恶战争。对儿童处理当下生活没有指导意义,作为整本书阅读即可。
《稻草人》:不适合共读。体裁是童话,文体(内在的一种样式、风格),是社会问题小说,表达的不是儿童的世界,二是特定年代成人的悲惨世界。儿童不宜过早接触这些残酷的一面。反之,让儿童接触残酷的一面,可以借助童话。如好的童话与现实有隔离,对儿童是一种保护,否则就会造成不恰当的伤害。
五、适合整本书共读的书目举例:(参照或直接用即可)
低段共读推荐:主旨是安全感,对应的是勤奋对自卑的心理特点
绘本:主题深刻,爱、信任等。
《猜猜我有多爱你》
《爷爷一定有办法》
《爱心树》
《犟龟》
《逃家小兔》
还有:
《灰姑娘》
《丑小鸭:安徒生童话选》拇指姑娘、海的女儿
中段共读推荐:勤奋自卑
《彼得潘》童心
《一百条裙子》校园欺凌,换位理解他人
《绿野仙踪》外国版西游记,三年级起点讲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黄书包》 写日记有帮助
《中国神话故事》 奠定文化自信,我是中国人
《时代广场的蟋蟀》跟热爱有关
《夏洛的网》跟生命的意义
高段共读推荐:
《小王子》 带有存在主义的气息
《秘密花园》
《特别的女生撒哈拉》跟写作有关
《草房子》 青春期文学
《人鸭》
《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
《西游记》
《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最难!受益大!
六、答疑解问:为何适合共读的书籍西方作品居多,中国较少?
一是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少,缺乏可选的空间。儿童文学是在五四后才出现来的,近几十年才兴盛的。本土的儿童文学还未大量出现,而经典的创作需要氛围、环境。“儿童”这个概念在外国是文艺复兴的产物,在中国是五四运动的产物。五四运动后,一些儿童文学不是真正意义的儿童文学,还是在给儿童讲道理,披着儿童文学的外衣。即便如此,也尽可能择优编入。如《西游记》不是儿童文学,是神魔。《草房子》可以看成青春文学,但已经是中国比较好的儿童文学了。外国既然有,为何不读!
二是儿童文学没有国界。
儿童的世界是尚未文化的世界。之前是潜在的,青春期才有的。儿童文学的故事性、象征性是超越文化、超越国界的。如自卑的人读《丑小鸭》都会被触动,谁写的没有那么重要。文化的因素是三年级以后逐渐加强。作为中国人,应先读《中国神话故事》,再读《希腊神话传说》,一是体现文化的优先性,二是可以与西方文化作一对比。中华传统文明的汲取顺序:唐诗宋词——儒道经典(高段才能真正理解,青春期读合适,低段读,是死记硬背)。
开放、自信的中国应该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罗素说:“须知参差百态,乃是幸福之源。”作为中国人,相信假以时日,我国一定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作品,这是一种幸运。在这之前,安徒生、《西游记》同样属于全人类。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