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我为什么不做?
因为读书和写作,认识了很多同频的朋友,也有很多同伴陆续建社群,开办读书营。
其中有两位老师刚开营的时候,我甚至比她们还积极,想社群的名字探讨读书营的方向。
这么投入地参与两次后,我头脑中突然有个疑问:既然你那么积极,为什么你自己不去试一试呢?
是呀,我为什么不去做这件事?
实际上我还真想过这些事儿。对读书营的运作流程,来自于我自己亲身参与的两期训练营。关于知识付费,则来自知识付费头部秋叶大叔的文章。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知道社群运营是基础,读书营是鸡肋,高价课才赚钱。如果劳心费力不赚钱的话,就很难有动力去做这件事。
加入了几个老师的社群后,我发现有的老师社群慢慢沉寂,有的老师的社群演变成粉丝群,成为自己作品的转介地,也有老师的群成为免费问答群。
群友就自己职场中的困惑征求意见和建议。对群主来说,既能考验自己的专业技能,也为自己的创作选题指明了方向,这就是实实在在的用户需求。
所以说啊~,如果用赚钱来评价社群运营是真的不赚钱,但一个活跃的社群,有它自己的隐形价值。
所以当另一位老师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巧时,我建议她建自己的群,可以做知识付费项目,因为知识付费的本质就是信息差嘛。
为什么我现在还不建社群呢?
1.我不清楚我能分享什么。
做的好的老师是围着自己的公众号定位来的,比如职场困惑、职场人际关系、职场加薪升职。她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而且公众号文章就是现成的答案。
也有的老师专注于分享好书,领读名著,手中有大量的书评稿、讲书稿。
而我的公众号内容很杂,什么都有。偶尔写偏文学的诗歌散文,也写偏自媒体的励志文、观点文,阅读书评、推荐书书单也有。
我自己喜欢探究一个普通的中年女性该如何成长?
我理解的成长是:
经济独立,能持家;活在当下,不焦虑;不苟且于生活,有诗也有梦。
具体的成长方途径是,在阅读中成长,在写作中成长,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但我觉得我准备的还不够。
社群的本质是陪伴,也是参与。加入别的老师的社群,我已经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2.怕时间不够。
每天自己的读写时间已经很紧张了,再去运营社群精力更不够。
但我自己是很有兴趣的,所以给别的老师出出主意,想想工作流程,全当自己也做了一个社群。
每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动机,动机就是做事的动力,挖一挖就能挖到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不是也很有趣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