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一般能称上隐士,可不是一般人,大凡是有独立思想,博学多才。他们绝非怀才不遇,而是不愿岀仕,除非天下大变,除非三顾茅庐,除非另有原因。
隐士不同于隐居,隐居是不问世事,而隐士恰恰相反。当然也有假隐士,他们只是暂时的下野,眼睛却盯着前面的官位。
而真正的隐士是安贫乐道的,是像陶渊明那般对官场厌倦的,是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境界的。
谈到隐这个字,庄子应该最有资格,他崇尚的人生观便是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虽然鬼谷子、张良、诸葛亮也有隐士的状态,但是他们却都入世了。
鬼谷子属于半隐,教了不少学生,而且学生个个满腹经伦,胸怀大志,战国中后期应该是鬼谷子学生的名利场,甚至有人认为鬼谷子是一个学院的名字,否则学生的年龄跨度也太大了,不过是不是学院也没有去历史考证,也不必去考证。张良是功成的后隐,张良入世的起因是为了复仇,后来才慢慢功成归隐的。而诸葛亮却是前隐,诸葛亮对三国的政治走向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志。而只有庄子的隐却是最为彻底的。
隐士居住的地方大凡不是山林便是小岛。山林深幽,小岛神秘,适合藏匿。打猎钓鱼,遁世无闷。所以古代文学著作里有二种职业一直像神一般存在。
夫樵者在山,夫渔者在水。樵夫和渔夫所在之地必有高人所在,当然还有那个遥指杏花村的牧童,奇怪的是水浒传的开篇也有一位牧童,这牧童的画面仿佛是一种诗情画意,是一种人性的本初和原始的回归,总是让人感觉到了神仙地界,流连忘返。
魏晋时期,文人的生活方式放浪形骸,这和当时战乱频繁,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所以,当时的文人有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不论是陶渊明还是竹林七贤他们远离政治,避实就虚,喜欢研究玄学,喜欢清谈,所谓六朝隐士为历代之冠。
所以孔子说道,“学而仕则优。”
孟子说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故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这在魏晋时达到顶峰,而陶渊明更是魏晋时期的隐中之隐。
那么,究竟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隐士呢?现代人是不是也有古人的隐士风格呢?
在深山和小岛之隐,这种是属于小隐,隐于野的隐士,一根钓竿,一把斧头,便可谈古论今。
然而真正的大隐隐于市。
常常听到现代人也向往古代的隐士生活,却不屑于去深山和小岛,因为他们不想和外界彻底的断绝关系,需要保留一些空间,互联网的发达多少对人的本心有干扰,而这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干扰,这也是一种大隐,不受环境所改变的。
所以现代人所谓的隐士不是躲在山上,躲在岛上,不是与外界完全不联系的那种。而是静悄悄的找一个能够解决生活问题,一个安静的房子。出门就是凡尘俗世,进门便是人间净土,除了紧急事,断舍一切人和事物。生活极其简单,物质要求只求温饱,只专注于自己思考的问题,活在一种非常高的精神世界。
当然了,由于互联网的发达,可以非常优越的在网上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不断的填充自己的大脑,进入忘我的状态,让大脑处于思考的状态,不断的升华自己。于是在这种极其安静的环境下,升华的自己便能思考一些深度的问题。
这似乎就是我对现代隐士的解读,不需要樵夫和渔夫,也没有魏晋时期的洒脱和超凡,这类隐士可以在人群中,他们的隐是精神状态,专注于某一类事,直到真正升华岀来,这时便可以一飞冲天,一鸣惊人!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