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白痴,自然精灵
时间:222/365
—读徐訏老师的小说《鸟语》
徐訏老师短篇小说《鸟语》,我分了几次才看完。在三秋桂子老师发布本次征文之前,我是没有听过徐訏老师的,更没有读过《鸟语》。非常感谢三秋桂子老师,没有她我就将与如此感人的小说《鸟语》擦肩而过了。这将会给生命留下多大的遗憾。
徐訏老师被称为文坛鬼才,可见他的作品、文字是多么奇谲,与众不同。《鸟语》此文的确塑造了一位奇女子芸芊。芸芊她不染人间烟火,于世俗一窍不通,只活在空灵清新的大自然中,能懂鸟语,与鸟儿能自由舒畅交流,灵魂高贵,超凡脱俗,有着慧根,不似人间凡人,美丽又圣洁。
小说采用倒叙手法,从“我”收到一本《金刚经》开始,这本佛教经典拉开了“我”记忆的闸门,“我”与芸芊的故事也徐徐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结尾处“我”翻着《金刚经》泪落如珠,才蓦然想起自己对芸芊的残忍,仅把她忘得一干二净,如此决绝。
“我”是芸芊的救赎,同时“我”又是如此的决绝残忍,最终芸芊的早早离世是不是与此有关呢?我甚至觉得芸芊与“我”都是作者的一部分,芸芊是作者心灵精神的世界,而“我”则是世俗欲望的代表。“我”有着高贵的灵魂如芸芊,可“我”人世间摸爬滚打的时候却渐渐忘了芸芊,失去了对高贵灵魂的坚守。
芸芊是多么独特的一个存在。上帝在造人时总是为你开了一扇独特的门时,必定会关上另一扇窗。
一)俗世中芸芊是白痴,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芸芊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在世俗人的眼中就是个“白痴”。她不会干家务,不会与人交流,不会学习,老师教的文化知识她都听不懂。所幸她有爱她的母亲,母亲去世她有爱她的哥哥。家境也还宽裕能让她过得不错。哥哥送她读书,她却连小学也无法读完。有些世俗的嫂嫂虽然巴不得赶紧把她嫁出去,但对她也不是很刻薄。
可她却特别容易被世俗之人惊吓。“我”初见芸芊,是芸芊来唤他去吃饭,“我”却鬼使神差摸上芸芊玄色的鞋,这一举动让芸芊如惊弓之鸟飞也似的逃跑。
在跟“我”学习的过程中,有一日看到“我”居然在吃斑鸠鸟,芸芊一言不发离开,回去便病倒,茶饭不思,痛哭流泪。她见不得一个人伤害一只鸟,更何况还是自诩自己有一颗鸟的心的“我”。有一颗鸟的心还会去吃鸟,这于芸芊来说就是信任的坍塌,也让我陷入深深的反思中,觉得自己残忍又荒唐。
芸芊跟着“我”来到上海读书,住在“我”家里,尽管家里只有母亲一人居住,可“我”的姐姐时常来看母亲。芸芊既不会打理家事,又不会打牌说话,不懂衣服、不懂首饰,和“我”的母亲根本相处不来。母亲不喜欢芸芊,姐姐嘲笑她,连家里的佣人也鄙视芸芊。
“我”又忙于工作,顾不上芸芊。给芸芊报了两座学校,芸芊都没有通过考试,更成了别人的笑柄。“我”才意识到芸芊的不快乐。“我”特意寻来两个笼中鸟陪伴芸芊,芸芊虽不愿鸟被笼子关住,可这种笼中鸟被养废了,放飞就是死路一条。芸芊接受了,与鸟成了最好的朋友,可有一天鸟却被猫吃了,芸芊伤心欲绝,“我”的母亲和姐姐却轻描淡写不当回事。反而怪芸芊小题大做,不可理喻。
这就是世俗生活中的芸芊,活得被动无知又痛苦,她与俗世生活可以说格格不入。
二)芸芊不为人知的灵慧与高贵
对俗世生活一无所知的芸芊在面对鸟的时候,却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与灵性。而“我”有幸见识到了她的不凡,也意识到芸芊不是凡人。
“我”也是个不喜尘世嘈杂的人。去外婆家养病,因前面人来人往,太嘈杂,就甘愿搬到后园荒僻的小轩居住。那儿有大片的树林,成了鸟儿聚居的地方。这样的清幽之地,让“我”内心逐渐安宁,睡眠变好,也有幸在这儿遇到每天来看鸟的芸芊。
“我”初见到芸芊,就从芸芊身上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
我也更清楚的看到那个女孩子的脸,尖的下颊,薄的嘴唇,小巧的鼻子,开阔的前额,而眼睛,我看到它是闪着多么纯洁与单纯的光亮!顶奇怪是她的皮肤,似乎是不晒太阳的,白皙细净,像瓷器一样的,完全同我们不同。
后来,“我”屡次看到芸芊在自己喜欢的事物、容易理解的事物面前表现出来的异于常人的奇美高贵。
芸芊懂鸟语,她可以和鸟叽叽咕咕自由交谈,鸟与她像同类一样相处。可“我”问她怎么懂鸟语,鸟儿说些什么时,芸芊却无法表达。她说自己也不知道,她一看到鸟就懂鸟说的什么,和人截然不同,但她说不出来。这大概就是天赋异禀。
“我”非常怜惜这个漂亮纯美的女孩,不想就这样被淹没在俗世中,就想教芸芊读书。可是按部就班、剥烂泡碎,无论怎么教,都找不到让芸芊能理解、窥得门径的方法。她依然什么都不懂。
奇迹发生在“我”写的一首“鸟语”的诗,芸芊第一次读到居然就能读懂。她的脸上浮现出了与鸟相处时的聪慧灵气。这是上天赋予她的另外一项异能。她能读懂诗,哪怕是初次见到的唐诗,她也能很快理解背诵,连带的连有些认不得的字都不再是障碍。
那时我手头正有一本唐诗三百首,我顺手拣出来,选几首七古讲给她听。她竟非常高兴与欣喜,眼中透露无限的灵光,似乎马上就了解了那些意境。 她的焕发使我也兴奋起来,我感觉到我已经发现了她独特之点;那天我就没有教她别的,我同她讲解了几首唐诗,我问她哪一首喜欢,哪一首不喜欢,奇怪,她竟像很有选择的趣味一样,肯定地来说“是”或“否”,她的脸始终有愉快的表情,眼睛闪着聪慧的灵光,完全像她同飞禽交语时候一样,毫没有平常上课时候那样的痴呆,我是多么喜欢她美丽的脸上永远浮着这种焕发的光彩呢。
找到了技巧后,“我”打破常规,不计较形式,非常随意的天文地理,诗词歌赋,随时随地去教,芸芊反而学得非常快。就是数学,越简单的,她越搞不懂,但越困难的她反而能轻松理解。这样的芸芊真正是上苍遗落人间的精灵,与众不同。
芸芊在上海的“我”家里待的一点不开心。她甚至恳求“我”,不要再让她读书,她只想做“我”的侍女,与我经常待在一起就好。
“我”早已经爱上了芸芊,想娶她为妻,看到如此不幸福的芸芊,“我”下定决心带芸芊逃离上海,到杭州的宝觉庵暂时寓居。安顿好芸芊,“我”急忙去找工作,找房子,打算着芸芊的未来。
不想芸芊却在这里找到了“家”,找到了她灵魂的居所。宝觉庵有两位师傅,竟然连从不轻易见客的法藏师也愿意教芸芊。芸芊在这里就如鱼得水,非常喜悦自在。
《金刚经》这本佛家经典是法藏师送芸芊的。这本书“我”读来都有一定难度,芸芊却央求“我”教她,并学得轻松。这样的芸芊无疑与佛有缘,有慧根。
芸芊也懂“我”心意,当“我”说出要娶芸芊时,芸芊却拿出她暗中求的卦签,卦签显示他俩无缘。而芸芊又说:“我来到这里,就觉得这里已是我的天堂。我待在你的身边,就只是依赖你,而在这里却觉得也可以帮到她们。”芸芊的拒绝之意明显。是啊,芸芊的内心也不想一直做一个依赖别人的人,她也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
“我”在知道芸芊的决定后,竟然再没见芸芊一面,而且决绝离去。此后,在俗世摸爬滚打,蝇营狗苟,却再未与芸芊有过任何联系。彻底放弃了芸芊。
芸芊临死前给“我”寄来《金刚经》,说明芸芊一直在心里惦记着“我”吧,可“我”竟如此绝情。
芸芊是高贵的、虚幻的,她只适合活在精神世界里。庵堂是最适合她生活的地方。也许她真的活在俗世中,会更加痛苦不堪吧!这样一个精灵一样,灵魂高蹈于世的女子不属于尘世。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