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读书营-73-性误解
2017.11.16日 星期四 天气晴
11月16日清晨音频
各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是我们100天精华内容领读营的第73个学习日。
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小理论,有一点点敏感,长时间以来,我们中国社会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讳莫如深,但我觉得它非常有讨论的必要,当然,如果手机前有家长与孩子一起收听的状况,您可以选择手动屏蔽下,那么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小理论,就叫做“性误解”。
在一段长期稳定的关系中,伴侣双方能否在这段关系中感到亲密与幸福,性,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甚至有人说,伴侣之间的性事是亲密关系的“晴雨表”,性事是否和谐,也就预示着关系是否美满。
尽管,“性”在亲密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现代人似乎对性的满意度并不高。英国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64%的人对自己目前的性生活是满意的。不仅如此,他们还发现,在所有人中,那些对自己的性生活最为满意的一组人,他们的年龄在50岁及以上。
如果,你对以上这些结论感到了惊讶,那么,很有可能你对亲密关系中的“性与性满意度”存在着一些误解。
关于性满意度的误解/迷思
误解1:“性只存在于性交的时刻”
当谈论到“性”,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性行为”本身,似乎觉得性只存在于性交的时刻。
然而,学者们对于“人们对性满意度的理解”的研究发现,人们在衡量自己对“性”的满意度时,不仅仅考虑了对性交过程的满意程度,还包括了对双方的性关系的满意度,比如,是否能对他人产生性的欲望、又或者是否对他人具有性吸引力(是否能被他人所渴望),双方在关系中是否感受到亲密与浪漫等等。
这些来自于人们对自身真实生活的总结说明了一点:当谈到(理想中)令人满意的“性”的样子时,人们就不再只是想到性行为本身了。
亲密关系中的“性”,远远不止性行为而已,它还包括了个体自身在性方面的功能、欲望与感受(所以,性也不取决于是否有伴侣,作为个体也能享受性),以及关系中的双方在一起是否感到舒适、彼此间是否感到亲密与相互吸引等等。
误解2:“性只关于生殖器”
还有一些人认为,性快感只能通过性交获得,所以性就只发生在身体的局部——生殖器。
可事实上,性快感不仅能通过性交获得,还能从拥抱、亲吻或抚摸身体的不同部位(如耳后或脖颈)、性幻想等一系列其他的行为刺激中获得。换言之,性快感不只是关于某个特定的部位,而可能来自于身体的多个部位,或者全身的整体感受。而我们每一个人所能获得性快感的方式或部位也就各不相同。
误解3:“性的唯一目的就是性高潮”
除了性高潮,性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积极正面的感受,不应该把性高潮看作性行为的目的。
误解4:“性生活频率越高,双方对于性的满意度会更高”
的确,有很多研究发现伴侣之间性生活的频率与他们对性的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这种相关关系,并不能说明,性生活的频率提高,就会带来伴侣之间更高的性满意度,也有可能是由于伴侣对彼此性的满意度较高,所以他们性生活的频率也较高。
带着这个疑问,学者Loewenstein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试图通过刻意地鼓励已婚夫妻增加性生活的频率(在原有频率基础上增加一倍),来了解是否提高性生活频率就会让双方对性的满意度增加。让他们感到诧异的是,这些被要求“增加频率”的夫妻不仅对他们的性生活有了更消极的感受,而且他们的性欲与整体的情绪状况也都受到了打击。
另外,其实,“频率高或低”属于一个人主观的判断和感受。有研究发现,美国新婚夫妻的性生活频率大约在两周3-4次左右。你觉得,这是高了,还是低了呢?
误解5:“性的满意度更受到生理因素的决定”
还有很多人会以为,一个人能否在性方面获得更多的满足感,主要取决于自身或者伴侣的先天条件或者生理功能,例如,生殖器的尺寸(大小或松紧),持续时间等等。因此,持有这种观念的人,会倾向于认为,老年人或者身体条件不佳的人,很难拥有满意的性生活。
不过,事实并非如此,生理条件并不是性满意度的决定因素。
Forbes, Eaton与Kruger对6,278名美国中老年人的性生活的研究发现,年龄大的人(50岁以上的人)所拥有的包括性在内的丰富人生经验与沟通技巧等,都帮助他们获得了更好的性生活,他们更愿意了解自己或伴侣的需求与偏好,也更懂得如何能让自己或对方获得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果然是老司机套路深……)。
因此,学者们认为,年龄带给人们的“性的智慧”(sexual wisdom)——沟通、了解与尊重,对性的满意度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就不奇怪音频开头的调查数据显示,50岁及以上的人是所有年龄段的成年人中,性满意度最高的了。
既然生理状况不是决定因素,那么,究竟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性的满意度呢?
影响性满意度的五大因素
1. “纵欲过度”,可能让你对性越来越不满意
过多的性爱,过多的暴露于或观看色情影片或图片所引起性倦怠,是影响性满意度的一大因素。
现如今,可供人们满足性需求的方式越来越多,如观看性爱视频、自慰、“约炮”等。然而,“纵欲过度”却会让人性欲减退、性唤起困难。
另外,人们总是会忍不住将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或者伴侣与影片/图片中人物的身材、性行为过程中的表现、姿势动作进行比较,而这就有可能会导致人们对真实的性生活感到乏味,甚至对自身或者伴侣感到失望或嫌恶。
2. 对性的误解,会让你“不敢”或“无法”对性感到满意
尽管,现如今人们不再“谈性色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社会依然将“享受性快感”视作是一种“应该感到羞耻”的事。
“荡妇羞耻”就是这种观念的一种常见表现,认为对性表现出享受或者满足的女性是不知羞耻的。因而,一旦女性想要或感觉到对性的满意时,就会感受到来自于旁人甚至是自己内心的道德指责。
此外,正如前文所列举的那些,人们对于性有许许多多的误解,这些不正确的期待就会让人们很容易对自己的性生活感到失望,也会对双方造成过多的压力从而加剧失望的可能。
3. 不良的情绪状态,让你无法对性感到满意
当个体处于负面情绪或压力状态时,如感到烦躁、抑郁或焦虑,就可能会影响自身对于性的欲望、性生活以及彼此的亲密感,进而影响伴侣的情绪,以及双方对于性的满意度。
4. 自我坚定,让性更令人满意
一个人在关系中,能否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了解对方的需求,并彼此尊重,被称为性的自我坚定,这对于ta的性满意度有着积极的意义。
5. 以“逃避”为目的的性,很难让人满意
Muise等人(2013)对517名被试者,在与伴侣发生性行为时的动机与性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那些以“靠近”为目标的人比那些以“逃避”为目标的人更能够获得性满意度。
以靠近为目的,指的是性行为的目的在于增进彼此的亲密感,促进双方之间关系更紧密;而以逃避为目的则指的是,性行为是为了防止对方失望或者为了避免冲突。
后者常常为了避免对方失望或者害怕冲突而进行性行为,他们把性更多当作是所受的压迫、例行公事或者责任义务,因而很难享受性的过程,也进而影响到对于双方的包括性关系在内的整体关系的满意度。
此外,不安全依恋的人更难对性感到满意(悲剧啊,连性满意度都不能不受依恋类型的影响……)
除以上这些因素之外,Castaneda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两种不安全型依恋的人——恐惧回避型与疏离回避型,也更难对性感到满意。
她认为,当一段亲密关系中,有一方或双方的依恋类型是“恐惧回避型”(高焦虑、高回避)时,双方对于性的满意度都会比较低。这类人常常会因为害怕对方给不了自己想要的或者害怕被对方拒绝,而选择先拒绝对方。这样,性在他们的关系中就很容易变成一件不可得的事。
而当关系中有一方或双方的依恋类型是“疏离回避型”(低焦虑、高回避)时,他们的性满意度也比较低。这类人则可能会因为害怕性事和谐让自己显得过于依赖于对方(没ta不行),而试图回避甚至阻止双方之间发生令人满意的性。
那么,如何更好地做与性有关的沟通?
即使是在与亲密伴侣沟通,“性”都会让我们感到羞于启齿,除此之外,我们也会害怕“出口伤人”,反而让彼此的性生活变得愈发不愉快。那么,面对亲密关系中性,我们应该如何说出口呢?以下是一些技巧供你参考:
1. 尝试了解对方并表达自己对性爱及其频率的喜好、对性的价值观与态度,不要总以为对方很了解自己,也不要觉得自己对对方了若指掌。你可以直接或者(如果害羞的话)借助一些电影或剧集来帮助彼此进入这个讨论:
· “哪一种方式会让你感觉更好?”“什么样的方式是最吸引你的?”“我更喜欢XXXX的方式”
· “这些事情是你喜欢的吗?”,“什么是你感觉到最兴奋/自由的时刻?”,“我喜欢/不喜欢这样的……”,“我想尝试这个…”
· “当你感觉不开心或者不喜欢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我想说,这让我很不开心/舒服…”
· “我觉得更安全的方式还是安全套/避孕药…,你觉得呢?”
· “我觉得性对于两个人的关系而言很重要/不重要,你觉得呢?”
2. 明确用语言提出或拒绝要求
尽管很多人会通过身体行动来向对方提出要求,但是直接语言的沟通有时候也会制造出别样的浪漫气氛。如果对此感到害羞,你或许可以尝试这么问,“今晚会有亲密的时间吗?”。
而当对方提出要求时,你首先需要判断的是,自己是否也是这么想的,还是只是为了满足对方。就像上文所提到的,逃避动机下的性并不会让人享受。所以,当你觉得自己并不想要时,你就需要拒绝对方的提议。
拒绝时,你可以这么说,“我现在还不在最好的状态,我……(诚恳的理由),不如……(提出建议)。”Bussel(2014)认为,这样既不会让对方感到受挫,并且当你下次接受提议的时候,ta会更愿意相信那是你真实的感受(因为你不想要的时候会说不想要)。
3. 在性的沟通中,你也需要做到自我坚定。对那些自己想要的或不想要的,舒服或不舒服的都应该自我坚定的向对方表达,与此同时,也尊重对方的意见。
4. 在“事前”和“事后”进行沟通。尽量避免在性爱进行时,一本正经地与对方探讨双方的喜好或对性的态度(当然,过程中表达你对某个动作的喜好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仅可能影响正在进行的事,也可能给后续的事留下“阴影”。
学者Wells认为,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不断成长,每个人的“性”(Sexuality)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不要设想通过一次的沟通就能获得长久的效果,伴侣之间保持对彼此的“好奇”才是关键。
今日电影推荐:一部有关性的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被誉为目前姜文最被低估的一部影片 2007年上映 豆瓣评分8.0
11月16日阅读心得
公众号:槽边往事
主人:和菜头
和菜头(1975年11月5日-),真名和鉴 ,男,白族,云南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学专业(现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微博名人,知名网络写手。
2008年加入腾讯公司,曾任博客频道副总监。现为深圳比特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该公司运营陈坤、南派三叔微信公众服务号。
槽边往事
据本人介绍,“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是头驴。为了追求脑门前的萝卜,不停地前进,不停地拉磨。我想我身在驴圈,在每一个疲惫的夜晚,站在我的槽边吃着料豆。偶尔抬起头来看星星,那么这头驴子也会想到些什么。因此,记下那些在槽边的心情。”——众生的状态
槽边往事有接近3000篇文章,在抓虾有50万的订阅人数。
和菜头是一个网络ID,最早出现在1999年的BBS里。但是这一说法并不能获得确认,因为它可能在1997年就已经出现在战网里过。
它曾经频繁出现在中青在线、金庸客栈、泡网江湖、天涯论坛、凯迪社区等地,当人们把它当作是一个BBS砖手接受的时候,他已经转向Blog了。起初,他在Blogcn写,后来去了新浪博客,然后又搬到了泡网Blog。最终,它启用三个独立域名,架设了基于Wordpress的独立Blog《槽边往事---比特海日志》。当人们把它当作是一个Blogger而接受的时候,他已经转向Twitter和微博客,同时,保持独力更新一个名叫《树洞》的公益Blog项目。
有人于是猜想,和菜头大概不是一个人的ID,在这个ID后面应该是一群人。和菜头没有反驳过这个说法,也没有赞许过这个观点,它对此一直保持沉默。
对于和菜头这个ID,网络的评价明确地被分为两极。喜欢它的人极为喜欢,厌恶它的人极为厌恶。这可能是因为他在网上存现得太久,以至于招人厌倦的缘故,和菜头自己曾经表达过类似的看法。——正确的还是有价值的,不是一码事
根据和菜头的Blog所描述,承载这个ID的是一个沉重的肉身。时光荏苒,这具肉身受到肠溃疡、胃炎、脚气、痛风等疾病的困扰,在网络上活跃的时间也随之减少。
关于这个ID的由来,和菜头对不同的人提供过无数个不同的版本,似乎以此为乐。在相对较为官方的版本中,它曾经宣称ID的来源是云南的一种咸菜,但是人们并不能记住这种咸菜的名字,因为它委实太过平凡了。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文字特性:思想类杂文,且是真的杂文大家,见解独到,往往一针见血一眼戳到本质上。更加上文字能量密度大,往往读其一篇文章的收获,并不在于主旨,而是看似不经意间,闲庭信步洒落出的一些充满哲思与智慧的句子。
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淘出这些金子:
1.《你身边的隐形人》
(1)关于网络小说的看法:如果说这些小说里真的存在什么价值,我认为只有两种。一种是可以观察到海量的欲望,因为网络小说没有多少限制,又需要和读者产生共鸣,所以个人的欲望部分得到了空前放大。通过大量阅读网络小说,可以预判大众对某个事件的反应,尤其是情感上的好恶,和道德判断的依据。
另外一种就是隐喻。优秀的网络小说并非长于文笔,有时候甚至和故事情节、人物塑造都没有多大关系。人们喜欢看这样的小说,是因为小说构成了某种现实生活的隐喻。即便许多人读不懂隐喻的所指,但是他们能在故事里感受到自己熟悉的心境或境遇,因而产生非比寻常意义上的共鸣。对于读者而言,这种共鸣使得他们认为:这本小说非常真实。
(2)关于世界与生命的意义:我不知道别人是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在于我,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一个见天地的过程。
我想要去看到更大的世界,我想要认识不一样的人,我想要做点什么而不是坐等着接受。后来,我真看到了。在当年那些我只能看着发生的事情里,有些现在我能够参与,我也成为了创造现实的那种人,哪怕只是一听罐头,我也为这个世界增加了一种之前没有的新罐头。
刚刚走上社会的时候,先想着的是求生,想的是安稳。这时候只要人不是太笨,做到勤奋二字,总能够解决生计问题,换来一个安稳的生活;成熟一点,想要的是好一点的环境,体面一点的生活。这时候人有了点基础,需要个人努力一些,哪怕时间稍微耽搁得久一点,最终还是能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过上自己想要的体面生活,不需要每个月第一件事情是去偿还信用卡透支。
所有这些事情,纵然有辛劳、痛苦、挣扎、重压,但都不算是太难。成为人群中的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付出的代价也都不会太大。但是,继续往前走,想进入五百万分之一,一千万分之一,身边的隐形人就开始出现了。
第一个隐形人在你身边耳语:现世安稳,得来不易。
第二个隐形人在你身边规劝:莫上琼楼最上层。任何选择都会带来风险,而在拥有稳定生活之后,风险和收益会明显不成比例。停留在此刻,风险和收益是平衡的,甚至可以说风险已经降低到了最小。但是,只要往前继续前进一步,平衡就会被打破,风险就会陡然上升,而且会让未来陷入不可预知的状态。
第三个隐形人在你身边无声怒吼:退回去,这不是你应该来的地方!
三个隐形人站在你的身边,阻拦住了前往下一个世界,可以看到更广阔天地的门径,断灭了一窥新天地的可能。他们无形无相,无法攻击也很难驱散,从早到晚始终围绕在你身边。如果说人生有所谓进境的话,那么,越到后来,隐形人的能力也就越是强大,想要继续前进遭遇的阻力和打击也就越大。
小时候听到信念、勇气、愿景这样的字眼,颇不以为然。觉得在一个形而下的器世界里,几个形而上的概念于事何补?可到了如今回过头去再想想,经验、机智和技巧并非人生路上决定性的因素,它们都只是一些技术性的手段,所解决的是80到100之间的事情,却对0到1之间的部分无能为力。反而是近乎于无知无觉的天真,愚妄蛮横的血勇,和毫无理由的相信,却能成为一个人在雷霆下击之中,持续前行的理由。当整个世界对他都是隐形的时候,连同隐形人也一并消失了。
2.《奋进着,奋进着,人就焦虑了》
(1)对于现象的高度归纳与极致化的形象描述:
我每天都可以在朋友圈里看到大量的贪恋+焦虑模式内容:
XXX在N天内赚到YYYY万元!
创业N天估值打破YY亿美金!
她从零创建YY亿市值企业仅仅用了N天!
......
这里,N要趋近于无限小,这样好刺激读者打开焦虑模式。比如说我就经常看到读者这么留言:菜头爸爸,我都已经21岁了,还一事无成,我该怎么办?Y要趋近于无限大,这样好刺激读者打开贪婪模式。同样的读者留言里写到:请问我怎么做才能在30岁之前赚到足够的钱实现财务自由,可以退休去环游世界?
所以我常常说,最理想的互联网新闻标题是:《一枚精子在0.01毫秒内凭游泳成功上市成为最年轻的10后CEO》。时间要足够短,钱要足够多,事情要足够轻松---这比读黄色小说强,同样是意淫,读黄色小说显得猥琐下流,但是看这样的文章则显得积极向上,浑身上下都散发着鱼腥味的正能量。
(2)关于焦虑的解药——反倒是最应被尊重的常识。
我家里有些绿植。这些时日里,我仔细观察过它们。知道一枚叶芽最终展开成为叶片需要多少时间。那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如果连续每天观察的话,其变化简直微小到难以分辨。在这个过程里,我逐渐领悟,焦虑是一种内心感受,时间同样是一种内心感受。焦虑的产生,原因是个人失去了对时间的正确感受。当你内心的时钟指针转得跟电风扇一样的时候,你看什么东西都会觉得它极度缓慢,不堪忍受。
而万物都有它自己的时间,一片叶子完全展开需要两周。我知道客厅的墙壁面积是多大,我知道每一片叶子面积是多大,我可以计算出多久之后绿植的叶片才能遮盖住半面墙,变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这种事情急是急不来的,焦虑也是焦虑不来的,所以,我刚上网订了化肥。
下完订单的瞬间,我不焦虑了。
3.《人生压力守恒定律》
既然活着就要承受压力,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命数。人生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旅行、禅修、瑜伽、购物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有和人生有关的人和事,都会带来压力,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请试着回想一下,这些年里你收到过多少次朋友远道而来的消息?每次收到这些消息的时候,一想到可能要在疲惫的下班之后,或者难得休息的周末,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去城市的另外一边找到对方,你就心生退意?准备宣称自己出差,或者临时加班?
这还只是一次简单的拜访。和维持一段婚姻、养育一个孩子相比,后者带来的压力也会更大。因此,我完全能够理解提问的人,理解他们的想法:如果家庭生活会带来更多压力,那么,放弃婚姻或者放弃生育,也就意味着能为自己减轻一点生活的重负。可我并不能认同这种看法,尤其是在人生选择上,上面这一段推理是不够严谨的。
同样是用不严谨的话来表示,我更愿意聊一下“人生压力守恒定律”---人的一生之中,所受到的压力是一个常数。你可以在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部分减轻部分压力,但与此同时,就一定有别的环节,别的部分增加了新的压力。从总体上来说,你所受的压力总量不变。
我在求学的时候,因为在学习上能够较为容易地取得成就感,因此学习上的压力减轻了。但与此同时,我在体育运动、休闲娱乐还有人际关系上的压力增加了。而因为这些压力的存在,最终也会传导到学习上来---既然我胖到跑不动3000米,闷到不会唱流行歌那我就只能寄望于学习成绩为我挽回一点颜面。你看,现在变成了学习成绩千万不能掉落,否则就一无所有了---说到底这还是压力。
因此,如果是从减压的角度考虑放弃婚姻和放弃生育,那就是找了一个错误的理由。更重要的是,这种逻辑构造了一种对人生错误的理解,即:人生本身是静态的,人生的各部分之间是孤立的,可以对人生实施加减法。从人生里减去了家庭的选项,就连带免除了家庭所带来的压力。
这是想象,而不是事实。就像我经常喜欢举的例子那样:许多人按照他们的工资收入,无论如何都买不起房,但是他们竟然还是买了;许多人按照他们的工资收入,无论如何都结不起婚,但是他们竟然还是结了,而且不单结了还生了孩子。人生和生活一样,看上去铁板一块,但其实有许多空隙,能够提供许多额外的弹性。如果你不去做的话,许多事情看上去的确是根本毫无可能。
我认为一个人有权选择不婚,也有权选择不育。但选择的基础应该是建立在对人生清醒的认知之上:他清楚地知道因为婚姻和繁育所带来的真实压力有哪些,同样的,他也清楚一份稳定的婚姻和几个小朋友给自己人生所带来的快乐和支撑。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和衡量过这一切之后,依然觉得没有婚姻的生活更适合自己,没有孩子的生活更适合自己,那么他的选择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选择。
当这样的人看到《你35岁,身体越来越差》这样的文章的时候,看到里面无尽循环的人生,他会知道那不过是在善意地提醒,提醒人们不要把生活完全过成了循环,提醒人们过度的关切只是徒然增加了自己和他人的压力。他知道人生压力守恒定律,知道一切选择都是在压力下的选择。因此,他不会把减轻压力作为人生选择的首要原因。当减压作为首要原因的时候,说明自己一定是在什么地方把想象变成了真实,用想象成功恐吓到了自己。
对了,此时此刻,我们身上随时有一个大气压的压力。一定程度上,这个压力让你我得以在地球上存活。
4.《写给应届毕业生的99条人生箴言》——对生活冷静又细腻的观察
你有9成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专业,用别的方式谋生。别难过,大家都一样;
成人世界的生活要比校园生活更无聊,有时候加班的原因只是因为回家没地方可以去;
同事讨论车子、房子、股票不是真的为了讨论,而是为了炫耀,或者给某个特定的人炫耀的理由;
警惕所有和你谈理想主义的人,但要尊重那些践行自己理想的人;
宁愿省半年的钱,买双2000的鞋子,也不要每个月在淘宝买2双200的鞋。买你承受范围内最好的东西,而不是性价比最佳的东西;
再怎么难,房子再怎么破,房间里也要养一盆植物。处境总能改变,有些能力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找个业余爱好,最好是终身的,这样生活抗压能力会提升好多;
保持学习,从我这一代人开始学习就是终身的事情;
年轻的时候不要怕犯错,那是中年才应该害怕的事情,因为那时候人们不会因为年纪的原因而轻易原谅你了;
尽量试着去大城市闯一闯,败了再退回去不迟。这就像是战争,抵抗最强烈,防御最持久的将军,在投降之后也会有较好的待遇;
要有几个好朋友。他们要么比你聪明,要么比你善良,要么比你对生活更有热情。这样,你们聚在一起,才能点燃持续驱散人生寒意的篝火;
时间是站在你这一边的,要相信这一点,只是等待它发生作用的过程里比较难捱;
愿意逗人乐的人一般都坏不到哪里去;
第33条:任何时候,别人答应你的事情,最终能做到当初承诺的三分之一,你就应该谢神了。
才华、性格、风度在爱情里贬值的速度会很快,容颜则不然,要习惯这一点;
个人额外附赠:你要有冷有热,只有这样,你热的时候别人才真的能感受到温暖。(区分度的问题)
读后感:今天是训练营的第73天,今日小理论是:性误解。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