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感

中国古代的小说在我看来是一个整体,里面的象全部是相通的。从一些神话故事和诸子寓言(诸如《庄子》“齐谐者,志怪者也”等等)开始,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结束于四大谴责小说。五四以后的现代小说,跟古代的象不怎么通得起来。可以搭一些桥,比如鲁迅的《故事新编》,比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但都不是整体的相通。中国古代的小说充满了中华民族的憧憬和想象,五四以后的小说憧憬和想象的方向就转变了。而我们的现代文学还没有把我们民族的想象——从古到今的民族想象——贯通起来,有一些好的作品,但贯通整个民族的想象说不上。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作品,可以用《庄子·逍遥游》的一句话来说明,“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好的作品是用“息”堆出来的,《西游记》就是吸收了好几代人的“息”,由读者的“息”造成的。最初有一个取经的故事,过一段时间编一点上去,过一段时间编一点上去,加一点减一点,这样积累下来,气息就渐渐丰厚了。有人喜欢这个故事,我就再写一遍。什么时候碰到天才,一下就出来了,这个概率非常之高。所以讲小说体现了民族文化的想象力,这是读者期待出来的。因为读者有这个想象,愿意听这个想象,小说才出来。好的东西其实都是无名的,都是从奇奇怪怪的地方出来的。小说也是这样,本来也没想好要写的,不知道怎么得到了一股力量,写着写着就有了一大段,过一段时间又是一大段。《红楼梦》另外有方法,但是大部分小说是这样来的,自己都不知道。

从中国古代小说拉一个纲出来,代表作就是我们说的“四大名著”。当然还可以加一部《封神演义》。五部书把中国文化整体的气吃透了,《封神演义》不够好也说明了好多问题。再进一步分析,“四大名著”可以一分为二。两部书注重社会关系。《三国演义》写打来打去这些人间的关系,当然也有点想象,像开头《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也有它的哲学,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水浒传》也主要讲人间的关系,官逼民反,替天行道。小说开头陈抟老祖从驴背上颠下来,说“天下从此定矣”,总要编些故事。两部书由社会上溯自然,跟中国的神话系统有关联 。一部是《西游记》,一部是《红楼梦》。这两部书有共通的地方,都讲到生命起源,深度要超过前两部。

以五四为界,《西游记》的读法一直有两种。古代差不多都是把它当作传道书,以为此书讲的是佛道理论。五四以后,也就是胡适、鲁迅渐渐把它当成小说。同一个文本往往有多种读法,就是鲁迅论《红楼梦》时讲的“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但“经学家看见易”为什么不可以呢?至少曾经有人这样看的,这是历史事实。我看到过三种用这样方法解读《西游记》的书。第一种《西游证道书》(汪象旭),第二种《西游真诠》(陈士斌),第三种《西游原旨》(刘一明)。三种书完全是从修炼啊、得道啊这些方面说的,《西游记》在他们眼里完完全全是本修道书。在清末民初有一本书叫《忘山庐日记》,取义是禅宗的见道忘山。作者叫孙宝,他的哥哥孙宝琦做过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日记写他一生的读书。他在书里就写到,看了《西游记》、《红楼梦》大悟等。五四以后鲁迅、胡适把《西游记》看成小说,是故事、娱乐的东西。这牵涉到对《西游记》作者的认识。清初有一段时间认为此书作者是长春真人丘处机,是他那些理论的通俗版本,所以里面有修炼内容顺理成章。现在已经肯定不是他写的。丘处机有过一本《长春真人西游记》,在《道藏》里面,讲的是他带十八个弟子去见成吉思汗。《元史·丘处机传》记他“拳拳以止杀为劝”,“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结果就是元朝打进南宋以后少杀了一些人。从道教来讲,这是一个功德。当时的道教现在都毁了,但全真教还在,就是北京的白云观。现在已经完全搞清楚了,《西游记》作者不是他,只是有这么一个传说,要托到一个有名的人身上。

那么《西游记》作者是不是吴承恩呢?这是鲁迅确定的,胡适采用的。在我看来,丘长春是可以否定的,但确定为吴承恩,证据还不够坚强。吴承恩是写过一部《西游记》,但那部书是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游记》呢,不知道。根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这本书被归为舆地类,那就是一本游记之类的书,当然也可能编书目的人搞错了。吴承恩还写过一本《禹鼎志》,也跟神怪有关系。是否这也是证据呢?你要这样说也没办法否定,但要觉得肯定呢,还不是铁板钉钉。其实《西游记》作者即使考证不出也没有关系,问题在于小说写什么,还有写作的时代。《西游记》写作时代大概在明代中叶,现存最早的世德堂本是万历二十年。万历十年就是张居正逝世,利玛窦入华,也就是吴承恩逝世的那一年。万历二十年就是满清力量蠢蠢欲动的时候,努尔哈赤活动的时候,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了。

那么是不是根据古代的读法肯定《西游记》就是传道书呢?我觉得也不见得,不一定古代的读法就好,他们也有先入之见。顺便讲一下,在我看来,在三本书中,《西游证道书》比较浅,《西游真诠》比较完整,《西游原旨》比较深。《西游原旨》作者刘一明是道家人物,他的《道书十二种》中,把《西游原旨》的纲领放进去了。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来看,我觉得是民众的“息”把它鼓励出来的。京剧像梅兰芳就是有好的听众每天在盯着你,那些人在支持你、鼓励你、欣赏你,你有一点变化,马上有人看出来,马上有人叫好,你不得不创新。梅兰芳当时有一个大的班子,吸收这些息再加以创造才推出来的,没有息推不出来的。写成《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懂佛道呢?我觉得是懂的。他里面的象差不多都是对的。但它是不是就是传道书呢?传道书很多,《参同契》、《悟真篇》这些道家的书很多,为什么要写一部小说呢。我觉得它也是游戏笔墨。你要他一定认真,他不一定认真,但就是这样花过工夫,里面的象是对的。佛道内容和小说,似乎可以引用买椟还珠的比喻。珠可以是宝贝,椟也可以是宝贝。如果现在能找到先秦的一个椟,这就是文物啊。小说的佛道内容是椟还是珠呢?都可以,两边都有珍贵的地方。《西游证道书》等已经戴上有色眼镜了,强人就我,强《西游记》就传道书。不要传道,这里面的内容天然就是好东西,不用解释成传道才是好东西。这些年有点回潮,上世纪九十年代有人宣称破译了《西游记》,都是练功心法之类。这类书我看到过两种,评价不高。清代的人真是相信这个,一生沉浸在里面,才有《西游证道书》、《西游真筌》、《西游原旨》这些书。这些书无论如何自成一说,搭出来的东西是有价值的。

  我的结论是《西游记》最后编订者是懂佛家和道家的。是不是有意传道呢?不见得,不知道。里面的佛道内容是不是好呢?我觉得是好的。照这样的方法是不是还能修一个孙悟空出来呢?也是不知道。了解这些内容是不是好呢?也是好的。对这些内容要进得去出得来,要理解这里的象。这样读一本书,才是一本活的书。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76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