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丈夫、爱人及其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公”成了丈夫的代名词,对这种称呼,心里是抵触的。且看看“老公”的来历,“老公”最初是称呼宦官的,因为“公”与“宫”谐音,所以“公公”或者“老公”就成了太监的代名词,不知道日常喜欢称呼自己丈夫的女人看到这样的解释后作何感想。当然,约定成俗后,就见怪不怪了。
想起一个真实的笑话。在农村,女人一般不会直呼丈夫的名字。三十年前,还没有手机,联系家人不方便,临时有事怎么办?主要是靠吆喝。比如饭做好了,家里人还不全,家里的主妇就会到房顶上,放开喉咙,喊着家人的名字,顺便还要说上“回家吃饭”几个字,这可能就是前几年网上流行的“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雏形。我的一个邻居,这家的小孩叫马斌,有一天他们家来客人了,马斌的爸爸没在家,他妈妈就到房顶上去喊他爸爸,长一声短一声的喊着“马斌,家里来客了”,没把男人喊回来,屋里的马斌急了,跑到院子里,冲着房顶上的妈妈说:“我在屋里呢,你喊我干嘛?”他妈妈尴尬的冲他骂了一句,可怜的马斌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多年后,再次跟他谈论这件事,我们哈哈大笑,尤其是他的妻子,说当年她妈妈也是这样喊她爸爸的。
自古以来,女子对丈夫的称呼有很多。
所有的称呼中,最喜欢的是“良人”。《诗经》里“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可见,当女子开始怀春时,是多么希望能够幸遇良人!遇到“良人”,女子以为可以“宜室宜家”,“良人”都能如尾生抱柱般坚定如磐。只可惜,女子依然遇人不淑,虽然自己“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但是曾经的那个“蚩蚩的良人”已经“二三其德”了。
从农耕时代起,男人就成了支撑社会向前发展的主力军,封建社会里,女子依附于男人,相夫教子,织布浇园,他们对男人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即使男人朝三暮四,女人也要低眉顺目。敢于河东狮吼的女子大抵不多,至于花木兰从军、穆桂英挂帅、梁红玉退兵,更是凤毛麟角,更多的还是围着灶台过完自己的一生,她们用女人的本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男人维系着女子的幸福,所以女子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够出人头地。单从称呼上就能看得出来,宋朝,女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男人一旦身着官服,女子就可以妻以夫荣了,尽管要忍受独守空房,会悔教夫婿觅封侯。后来对夫婿的要求更高了,对男人称呼由“官人”变成了“相公”,由普通的“官”到“相”隔着很远的距离,女人为了让男人安心读书,可以心甘情愿的奉养公婆,期望有一天男人能够金榜题名,所以就有了范进中举,就有了秦香莲状告陈世美的故事。
可惜,随着女权运动的开展,男人的地位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当夫妻两个有了孩子,丈夫的地位立刻退到最后,经常听到男人调侃自己在家是“老三”,如果再养条狗,就成老四了。曾经“亲爱的”、“爱人”就变成了“孩儿他爹”,男人的角色只是孩子的父亲,是跟女人搭伙养孩子的男人,是孩子的爹,跟女人没什么关系了。
现在,更多的称呼是“老公”,就像文章开头说的,“老公”是指太监,太监被阉割,失去了做男人的资格,如今,这些丈夫们,在称呼上就被阉割了,现在的“老公”和宫廷里的公公虽然生理上是有差别的,但是,心理上的被阉割岂不是更可怕吗?现在更多的河东,女强人,男人女人花,女人野兽化大概与此也有关系吧。
现在官方的称呼应该是“丈夫”,一般情况下,女人不会说“这是我丈夫”或“我丈夫如何”,这个词是身份、角色的定义,只是告诉你,法律意义上的男人应该怎样称呼,而无任何感情色彩。
那充满感情色彩的称呼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爱人”吧。爱人,顾名思义,就是爱着的那个人,当然,如果解释成“爱着你的人”或“你爱着的人”,再或者“彼此爱着的人”都未尝不可。当两情相悦,打算携手以老时,彼此就是爱人了,只是庸常的生活消磨了曾经的爱,爱人之间再也没有荷尔蒙弥漫时的激情,爱人也就变成了亲人,“我爱人”变成了“我家那口子”,甚至,因为种种原因,“爱人”成了陌路,甚至仇人。曾经有个女人说,听到别人说爱人就肉麻,我可说不出口,因为他根本不是我爱的人。如果夫妻双方积极的暗示:这是我爱的人,总是从更多的方面去发现对方的优点,那么,经过长期的积极暗示,夫妻之间就会多一些和谐,少一些矛盾了。
絮叨了很多,也是闲来无事,除了上面一贯的统称外,夫妻之间还有很多爱称,不属于讨论之列。
文明开化时代,随心所欲吧!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