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本海默:从内修的世界看外修的世界
周五,整天下雨
傍晚雨稍微停了,出门看了电影《奥本海默》。
一、先做个总评
主角的人物塑造基本完备,除了说早年的经历刻画得稍微有点仓促——提及他在大学里才华横溢,但片段太少,感觉可以适量加一点。其他人物的群像塑造都是可圈可点,有血有肉。
剧情也基本没问题,围绕他人生的重要部分“原子弹”展开,只是后半程的安全审查来得有点莫名其妙,感觉是差了一点衔接(虽然是有暗示,但没有明说)。
大众最怕的科技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说很难懂,毕竟这部电影主要是展示他的人生经历而非学术成就(虽然我觉得这个可以聊聊)。普通人看电影也不会有知识短路。
最后是场面。很有诺兰的风格,但又是含蓄收敛。毕竟这是一部人文,做特效的时候不多,但依然是熟悉的味道。其中好多次的人物正面特写的镜头依然是诺兰的风格——人脸就是一个丰富的山川和大场面(特别是电影院里占据整个荧幕的大脸)。
二、解构or虚构
因为我小时候看过曹天元的《量子物理史话》,所以本电影的剧情和人物我也算是耳熟能详。于是在电影开始之初我并非奔着大场景或者说传奇人生之类的去。
现在的影视作品或者文学作品总是很喜欢做一件事:在一个人发达之后回溯他的幼年。这个套路是不是和弗洛伊德很像?当然,现在的作品会含蓄一点,一般是转变为挖掘那个人的内心。——这大概是大众的“恶俗”?因为自己做不到,就像把别人拉下来。
类似明清文人被打压,于是各种“皇家绯闻”小说愈发兴隆。——在朝廷上没有说话的余地,在乡野还不行?西方俗语:仆人眼中无国王。当一个人被“解构”,他的光环和成就就如同一堆散落的积木。但是这种解构或许只是一种对事先虚构对象的解构。
或许在大众眼中,国王就是至高无上,在王座上端坐日夜四时——这或许只有神话中的人物可以(——实际上奥林匹克山之王的宙斯经常翘班)。美少女总是身材苗条,不上厕所;靓仔总是热爱运动没有便秘的苦恼……
我们自以为解构了一个真相,殊不知解构的对象本身就是“假”的。国王也是人,美女也是人,靓仔也是人……吃喝拉撒什么的,狗都比人清楚。但人还是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大部分做不成国王、美女、靓仔。
所以,把奥本海默过于称赞诋毁或者加光环、加标签都会是一种认知上的失真。把他的成就和他本人分开讨论也是一种人为制造的割裂。
假如人是一体的,人生也应该是一体的。我们可以暂时把某部分抽离出来讨论,但是看完之后还是要放回去。
所以那些试图从奥本海默的绯闻中获得制造原子弹灵感的人大概可以歇一下了。你并非他,你有自己的轨迹。
三、心的改变
徐皓峰小说里常说“心的改变才是世界的改变”。
孙中山也说过“知易行难”其实要反过来,“行难”是因为“知难”。真正想清楚了,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囧)。
其实我比较有感觉是电影刚开场那会,里面加入了不少“写实”的思维过程——光线、光圈、泡沫、破碎的杯子、篝火……这里好比是一个人内心与现实的互动——其实是内在的我和内在的世界之间的互动。
这部分东西和传统文化中的实修很像。只不过奥本海默是通过公式和数据构建出了原子弹、中子星、链式反应……
你想什么,就会构建出什么。不过,这种行为很容易陷入“胡思乱想”之中。所以大家会看到王阳明年轻时候对着竹子格物会失败。这里问题既不是王阳明也不是竹子,而是时机和场景不对。
企业家面对一个产品会构思出数百个方案,大脑中的图像是“实”的,所以不会走火入魔。王阳明龙场悟道也是对着棺材,莫非棺材就更有启发性?是因为心开始改变,所以世界开始改变。
在传统文化(佛道儒等)中,内修中的一个小阶段,叫做内景(大家可以参考《一人之下》漫画)。从儒家的角度,就是在心中复盘那些自己曾经面对的、难堪的事情。用王阳明的话就是“斩心中贼”。在这种复盘活动中以期达到内外一体、全身通明的境地。这时候,你做的事情便是你内心的映照。
电影里说,奥本海默是个耿直的人,所以他的天赋和他的成就如同核爆般辉煌。
四、从内修的世界看外修的世界
虽然,不存在绝对的内修和绝对的外修。(内修品德,外修功业。)
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活得言不由衷,难以做到表里如一。
这里或许少了点什么?
一种“定”。
一种“发心”。
一种……
想要种树,先要“无我”。先不要计较个人成败得失。——这看起来像是成功学。其实是因为两者刚好反过来。成功学要求你没有世俗的我(所以钱都给领导),你要追求超脱的我(自我安慰);道学说你要做世俗的我(按规矩办事),没有超脱的我(不求超脱,方能超脱)。
回归混沌,忘掉自我,武功遍修成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