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人间事
《芋老人传》说,“尤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易人也!”记得当时念课文,吸引我的不是文中的道理,却是想着芋头流口水,不堪之至。又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说有个猎人在森林里抓到一只野鸡,挖个洞,用湿泥将野鸡包裹起来,掩土,上燃篝火,烤熟后,将泥剥开,鸡毛尽褪,鲜嫩可口,不由得大流口水,恨不得扛起猎枪,也抓一只野鸡,也用湿泥封起来烤。现在想想,它不就是窑鸡吗?没盐没调料的烤野鸡,味道未必真那么美妙,但得不到的就是好的,直到现在,我还无理且顽固的认为,那只野鸡是一只很好吃的野鸡。
说了这么些闲话,其实我就想说,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关于美食的回忆片段,不记录下来,哪天真的“到头来,难逃那一日”,那就谁都不知道了,挺可惜的,还是写写的好。
大概小学二年级时,有天晚上随父亲在学校饭堂吃饭,记得是清炒白菜,加了麻油,特别香甜。为什么这么香甜?不知道,或者因为霜打过后的白菜就是甜,或者因为麻油香,又或者是炒菜师傅手艺高,也或者是因为小时候没什么青菜可吃。总之,这是我此生吃过的最好吃的清炒白菜。
说起白菜,另有一道菜。新鲜的豆渣易散,可加白菜叶子同炒,味微酸,易噎住,多吃难免厌烦,但偶一尝之,确实开胃。如今豆渣难觅,想一尝之也难,只能求之于回忆了。
小时候有一件乐事,那就是烤臭鸡蛋吃,奶奶最擅长。未如期破壳而出的小鸡,我们称之为“冤头鸡”,方言无法标注,大概意思就是“歪脖子鸡”,这实在是小时候的无上美味。奶奶将鸡蛋捂进灶洞的热灰里面,——不能见明火,否则会“砰”一声炸飞了。熟透后,剥开蛋壳,里面是一只烤熟的小鸡,歪脖子的,特别的香,味道神似大闸蟹的膏。
又一次,和父亲以及大冶老家某长辈,不知何故,在船上过夜,晚饭时在船上用锅煮刚抓到的鱼,觉得很甜,可能环境也新鲜:烟波浩渺的湖上,小舟、晚风,波涛拍击船身的声音,跳跃的火苗,以及新鲜出炉的鱼汤,——我对《湘行散记》有关的描述感觉非常亲切,那晚的经历是有帮助的。
16岁时,有次和父亲骑车去阳新宝塔湖农场探亲,单程120里地,对于一个少年来讲,是一种历练,大腿都磨出血了,但那次也不是一无所获。路途中,曾经和父亲一起吃过一碗猪血杂汤,6毛钱一碗,大杂烩类,觉得非常美味,至今难忘,菜名叫什么,忘了。
有天,对面山上飞来一只笨蛋野鸡,哪里不好去,直直的飞进我家门,后果可想而知,赶紧关门,抓野鸡。于是,晚上这只笨蛋野鸡就变成了笨蛋野鸡汤,好像很甜——毕竟是野鸡,好吃!
近20年前,和校长关系绝佳,居然清明节和他一起回家祭祖。好深的山,好穷的地方。但饭桌上有道菜,我没见过。圆柱状,切段清炒,有些还有卷须,口感滑嫩,赞不绝口,却是一道野菜——蕨菜。此后,经常吃蕨菜,但从来也没有找回过那次的感觉。
1993年,蒲圻羊楼洞镇实习。羊楼洞山清水秀,与世隔绝,有著名的砖茶、油纸伞、纸扇,盛产大理石及美女。其中,有一道菜实在很有特点,那就是每天早上的小笼包。咸宁的小笼包8毛钱一笼,羊楼洞的小笼包一块三,原因无他,因为仅此一家,限量出售,且做法特别,——取山上新鲜的松针,铺在笼子下面,蒸透后热气腾腾班上桌,小巧玲珑,满是松针的清香,一口一个,一咬满嘴油,可惜只吃了一个月,和郑敏又回学校啃馒头。不知道北京的郑敏女士还有无印象?
2011年出发徐州,主人极好客。每餐冷盘8个,主菜12个,然后再上两三个主食,满桌层层堆叠,浪费之至。某天早上,主人提议去品尝一下徐州的特色早餐麻辣烫和八股油条。街边排队等候,半天后,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麻辣汤:不像粥那么清淡纯净,也不像羊肉汤那么鲜甜可口,却是浓浓的羹之类,非常不错,至于八股油条,那就罢了,还不如家乡的两股油条。
说起早餐,家乡早餐丰富多彩,远胜广东的早茶,但有一地也不能不提,那就是长沙。2018年送晚意上学,曾逗留五天,早餐的烤包子极有特色,中晚餐的牛杂粉更是一绝:湖南人向来大气,那么大的碗,那么宽的粉,那么多美味牛杂,一碗才12块。可惜离的远,不能常吃,五天吃了十碗,就再没机会品尝了,但我真忘不了长沙的大碗牛杂粉。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别爱好。我有个爱好难以启齿,但真是爱好,那就是我特别爱吃变了味的米粉。夏天,晚饭有时会吃米粉,剩下的米粉放好,第二天早上就会变质,带点酸味,特别爱吃。估计爸妈也没什么食品安全的观念,也由得我吃。再说,初二那年,有天晚上爸爸匆忙骑车将我从中学接回家,原来家里的老母鸡发瘟死掉了,爸妈就做成了辣椒炒鸡肉,回家我吃的不知道多香呢!发瘟鸡都吃,何况一碗变质的米粉?
时间有点晚了,就回忆最后一个片段吧。几岁时,有次生病,高烧不退,啥都不想吃。退烧后,妈妈端来一碗麻油素面,上面还撒了一些葱花,大口吃完,出了一身热汗,感觉特别好吃。
最平凡莫于人间烟火,最感动莫于人间真情。活着,真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