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在影视剧中的应用(上)

        影视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不可磨灭地带有商业性质,这就决定了它比较其它艺术形式而言,更不能忽视接受者,也就是观众,在其生产、制作及发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影视剧而言,离开了接受者(观众)的接受(观赏),放在那里的电影拷贝和一个搁物的盒子没什么区别,电影《开国大典》、《天云山传奇》,电视剧《渴望》、《三国演义》在多年前、现在和若干年后看起来也不会有什么两样。

        可以说,是观众的欣赏接受使得银幕和屏幕上活动的画面、生动的声音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给予了影视艺术以无尽的生命力。姚斯说:“读者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观众的观看影视作品过程是一个用先前经验与影视作品“对话”的过程。在观影之前,观众的心理已经具有某些同日常生活经验、艺术修养、社会思潮相关的倾向性、审美要求和标准,即姚斯接受美学理论中提出的“期待视野”。

        影视作品经过观众的欣赏接受与它在创作者面前已经焕然一新,具有了某些新质。情感剧、改革剧、伦理剧、战争剧等各种题材、多种内容、不同风格的电视剧大大拓宽了观众们的观剧领域,从各个方面满足了观众们的审美需求。战争剧肃穆凝重、改革剧坚韧豪情、伦理剧平和温情,满足了大众反思历史、重审传统、正视情感等多方面的心理需求和潜在的文本期待。

        电视剧是特殊的艺术作品,在从电视剧作品到电视观众这一接受过程中,电视剧的审美特征无不体现出电视观众的体验。大体如下几方面的审美特性,即针对性和反馈性;典型性和参与性;多样性和时代性。在电视剧的创作过程中,为了让观众对自己的作品能顺利地进行再创作,实际上存在一个“视野融合”的问题。

          针对性和反馈性是指,只有当剧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与观众的“视野期待”达到一种视野融合时,电视剧作品才能顺利地进入接受阶段。因此,剧作家总是在创作之前设定“观众接受群”,提高创作的针对性,促进视野融合。那么典型性和参与性,为了使电视剧被更多观众接受,往往应该选取当前社会中能反映“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作为电视剧的主要材料。

        比如呢,“姐弟恋”、“忘年恋”是不同的年龄段内,典型恋情的代表,因此也能获得相应年龄段观众的认可。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的接受心境和欣赏其它类型艺术作品时的接受心境有很大不同,电视剧和文学作品不一样,电视剧将文学作品中模糊的角色变成了活生生的人物,直观形象,而且还具备了声音、色彩、音乐等多种元素,呈现给观众的是立体的画面,让观众容易被吸引,更容易通过欣赏电视剧而主动地参与到电视剧中,容易引发观众的“同情”感,认为就是在讲述自己身边的故事,有的观众甚至认为就是在讲述自己的生活,参与到剧中,以某一角色自居。

        最后是多样性和时代性,为了让电视剧被更多的观众接受,往往应该传达观众主体所处时代主流的社会内容或主体所在的阶级、阶层的理想、愿望和思想感情,引发对观众所处时代典型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比如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播出后受到市场和口碑的双重肯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该剧符合了受众的心理诉求和时代诉求。不同观众的期待视野是不同的,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让更多的观众接受电视剧作品,剧作家们会挖掘生活中多方面的题材,电视工作者们会采取多样的表现手法形成电视剧的多样风格和类型。

        因此,多样性又成为电视剧一个重要的接受美学特征。

        《乘风破浪》第三季开播,甜心教主王心凌,身穿学生服以一首《爱你》出场,瞬间燃起昔日粉丝的追星热潮。热播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和电视剧《三十而已》将目光延伸至,年龄30+的成熟女性身上,开启了国剧女性题材的新风向,女性年龄的议程设置也给了当下女性更多思考和启示。《三十而已》打破社会赋予女性无形的年龄偏见,传递出“三十”岁的女性不惧年龄、找寻自己、超越自己、三十而立的勇气和胆量。

        无论是年龄30+的姐姐,还是任何年龄的女性,不要给自己设限,要勇敢拥抱更多可能。有一个积极正面的生活心态,很重要。希望30+的女性能通过看这部剧,找到一些勇气。我们三个人,在剧中都遇到了事业、情感的困境,但三个人都勇于改变,勇于翻过那座山。

版权声明:
作者:倾城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917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