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民俗——生产性节日
生产性节日, 一般指在农、林、牧、渔等生产中,随岁时更换和生产习 俗所传承的群众性活动。首先它有时间性;其次是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业 表达人们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最后是带有祭祀、纪念等意义
泰国生产性节日大多来自农业生产,有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是稻作 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泰人的自然宗教或原始信仰的成 分。当今原始信仰的成分中又掺入了佛教因素。这类节日有春耕节、水 灯节、竹炮节等。但作为国家主要节日的唯有春耕节。
1. 春耕节
(1)春耕节的由来
古时,农作物的收成直接关系到民族、部落、王国的生存和人民的生 活。因此,春种秋收以及影响到收成的重大自然现象等,都会受到酋长、 部落头领、国王的重视,并举行一定的祈祝仪式。早先由头领带头举行春 耕礼的现象不仅泰国有,而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也有。广西靖西县安 德乡的壮族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此外,花腰傣、侗族、布依族也 有这种习俗。据说,泰国古代举行春耕仪式时,国王亲自扶犁耕田,王后、 王子、公主跟随其后撒种,号召臣民及时播种。后来,随着婆罗门教的传 入,带来了繁复的春耕仪礼。从此,仪式更规范化了,国王也可以不必亲 自扶犁耕种,而任命其重臣为“春耕大臣”替代国王;任命内宫女官为“春 耕女”替代王后、王子、公主。春耕礼自素可泰时期以来, 一直作为宫廷的 重要仪礼沿袭至今。近代,有了“节日”的概念后,于是把举行春耕礼的那 天就称呼为“春耕节”
曼谷时期拉玛四世时代,国王感到春耕礼只有婆罗门教仪式,没有僧 侣参加,与泰国这个佛教国家不相称。于是增设了佛教仪式。节日也分 两天举行, 一天在玉佛寺举行佛教的“吉谷仪式”;一天在王家田广场举行 婆罗门教的“春耕礼”,合称“吉谷春耕王事仪式”。1936年政变后,政府 一度废止。1940年政府又加以恢复,但只举行吉谷仪式。1960年,政府 重新恢复两种宗教仪式兼行的春耕节。“春耕节”是泰国华人对该节日的 称呼,泰语仍如上述的合称。
节日多定在泰国阴历6月(公历5月)的某个日子,具体日期由婆罗 门法师用占星术推算某个黄道吉日,元旦前公布。
(2)吉谷仪式
佛教仪式为主的吉谷仪式,于春耕礼前一天在玉佛寺的玉佛殿内 举行。
玉佛像前放一供桌,桌上摆有做仪式的大、小佛像。供桌前两旁各放 两担“金箩”和“银箩”,箩里装着稻谷种,稻谷种是国王试验田里生产的 供桌前还放有一个内装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种子的木桶。殿内白色圣纱 从供桌上主佛像开始,绕过每位念经僧侣的手回到供桌。穿着仪礼服、佩 带勋章的春耕大臣以及春耕女点烛上香,跪拜玉佛。
不久,国王及王后等王室重要成员来到佛殿。国王上香明烛,向佛像 及农作物种子跪拜,祈祝五谷丰登。春耕大臣向佛像敬献花环。婆罗门 祭司宣读诏书,阐明春耕节的意义,诵念雨神恩赐甘霖的神奇传说和感恩 祝词。诵毕,11位高僧诵经祈祝谷种。春耕大臣和春耕女跪向国王,国 王向他们行滴水礼,在额上点粉祝福,在春耕大臣的左右手上各戴上一枚 尖顶戒指。然后,国王向僧侣恭献三衣六物。僧侣诵经祝福,仪式结束。
此后,婆罗门祭司把婆罗门教主神像、农作物种子、耕牛等集中于王 家田广场的仪式亭,以备次日举行春耕礼用。婆罗门法师彻夜诵念《吠陀 经》。
(3)春耕礼
春耕礼是春耕节的主要活动。届时,曼谷王家田广场人声鼎沸,人们 兴奋地等待具有神秘色彩的春耕礼开始。
当国王及王室重要人员进入广场来到御亭时,鼓乐齐鸣,乐队奏《颂 圣歌》,国王就座。头戴尖顶白帽的春耕大臣走到御亭前,向国王膜拜3 次,表示遵照御旨宣布春耕礼开始。春耕大臣走进仪式亭,与春耕女一起 上香明烛,跪拜婆罗门教众神像。婆罗门法师向神像行洒水礼,祝福。之 后,法师端来一个蒙着布的铜盘,让春耕大臣伸手去摸。铜盘上放有4、 5、6指宽的布幔各一块,分别表示当年雨水和农作物收成的3种预兆
时辰一到,婆罗门祭司吹响法螺,由春耕大臣带领的一支由身穿红色 服装装扮的古代士兵队伍、身穿白色服装的婆罗门祭司的队伍、鼓乐队 喇叭队、华盖及旌旗组成的仪仗队,在鼓乐声中向广场空地的耕牛走去。走到耕牛前,春耕大臣一手执犁, 一手拿起赶牛的刺棍,在仪仗队的簇拥 下,开始在空地绕圈耕地3圈。耕毕,4位春耕女肩挑装有谷种的金箩、 银箩插进队伍。春耕大臣再开始犁田3圈。春耕女跟在犁后从箩中取出 谷种撒在耕田上,婆罗门法师跟着向撒过谷种的耕田洒圣水。犁毕,广场 四周围观的农民蜂拥而上,纷纷捡取吉祥的谷种,以便带回去播种在自己的田里。
撒种完毕,仪仗队回仪式亭,司仪替牛卸套,把牛牵到御亭前,婆罗门 法师手托一盘,盘中放有7个碗,碗内分别盛有稻谷、玉米、绿豆、芝麻、 酒、水及草,任牛选食,牛吃哪样,那样将会丰收。之后,婆罗门法师向宫 廷司仪报告牛选食的结果。宫廷司仪向国王报告春耕大臣摸布幔和牛选 食的结果,并预测今年雨水情况。最后,国王向全国稻种比赛获奖者和合 作社优秀工作者颁奖。
在民间、农村也举行春耕礼, 一般选择6月中的一个吉日良辰,多为 双日举行。先要在举行仪式的田头搭一土地庙,庙内无神像,有时捡几块 石头当神像,供上香烛和花犁。时辰一到,用鱼虾或鸡来占卜,同时许愿 祈求风调雨顺。祭祀后,用犁犁田约一小时,作为开耕仪式。结束后,各 自回家。过几天各家各户开始耕田
2.水灯节
水灯节不是泰国的主要节日,届时也不放假。但它在民间流传甚广, 每年节日一到,各乡各市, 一大清早就从广播中传出欢快的《漂水灯》歌 曲。到了晚上,皓月当空,水灯漂流,水波泛光,疑是人间银河。这就是一 年一度水灯节的写照,时间在泰国阴历12月(公历11月)的月满之夜。
(1)诗情画意水灯节
现今水灯节的活动,除了漂水灯外,各地也不尽相同。有去佛寺斋 僧、礼佛的;有组织队伍游行的;有赛美、赛水灯、放烟火、对歌(船歌)、跳 南旺舞、表演各种文娱节目的,等等。水灯节也已由最初酬谢河神演变成 今天更具广泛意义的节日,如祈祷、祝福、娱乐、求偶等。水灯节搞得最隆 重、最热闹的要数素可泰府,每年吸引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给水灯节带来诗情画意的是对对情侣,他们携手来到河边,业肩跪 下,点燃水灯上的蜡烛,插上香。共同把水灯放到水面上,双手合十,默默 祈祷,目送水灯随水漂流
节日那天, 一些商店或沿河小摊都有水灯、花、烛出售。水灯多用芭 蕉树秆做底座,外用蕉叶鞘包裹,再包一层荷花叶制成。有圆形、圆锥形 的;也有用椰壳和彩纸做成莲花形的;也有用泡沫塑料做的。水灯中放上 香烛、槟榔、花卉、小旗等。有的还在水灯中塞有硬币等物,这又是水灯节 的一种说法,说是为了让一切可能降临人间的苦难都漂流到河水的深渊 中去,或者把苦难转移到别人身上,因灯内的硬币会吸引下游的穷人去捞 钱。水灯中要数少数企业单位、商家、饭店制作各式大型水灯,最令人 瞩目。
据记载,曼谷时期初,在王室宫廷的水灯娱乐活动中,水灯的形状有 许多种。到了节日,王室成员及文武百官还制作大型的水灯举行比赛,连 水灯的颜色都有规定,按日分绿、白、红3色。有的水灯宽至3—4米的舢 板船做成,船上还有乐队和文娱节目表演,活动连续3天。到了拉玛四世 时,国王感到这样庆祝太浪费,于是停止庆祝。后来又决定不由王家宫廷 出面举行,但民间一如既往
(2)水灯节的来历
据传,水灯节是由印度古代婆罗门教升灯笼仪式演变而来的,又说是 敬奉婆罗门教主神毗湿奴卧于千头蛇身上遨游大海,为了敬拜天界十六 重梵天中的婆罗门。后来,佛教又解释为敬奉佛祖留在印度秣他提河沙 滩上的足印;又说是为了迎接佛陀从天界切利天给母亲讲经来到人间,为 了敬拜天界的佛发塔等等。总之,都来自印度文化(佛教、婆罗门教)。而 在泰国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说法,认为素可泰时期已有关于宫廷举行水灯 节的记载,即《娘诺帕玛》 一书。对于上述种种传说,阿努曼拉查东引用曼 谷时期拉玛五世的著作说,国王在著作中已指出,水灯节与宫廷的仪式并 无任何联系,它只不过是一种娱乐而已,并有民众参加,不限于王室。此 外,与佛教或婆罗门教的仪式也无关。至于《娘诺帕玛》 一书,现今有人分 析,认为它是一本曼谷时期的著作。为此,著作的可靠性受到怀疑。但泰 国有些专家却认为泰国河流纵横,人们沿河居住,从事农业生产的泰人早 就有水灯节了。它是一种敬奉祖先亡灵或感谢河神给农作物带来丰收的 活动。这应该是水灯节由来的初衷,阿努曼拉查东也说:“‘雷甲童’(是 ‘水灯节'的泰语译名 引者注)是感谢女河神的一种方式。这可能主 要是指农民,因为他们将丰富的河水视为经济生活的源泉。”
3. 竹炮节
“竹炮”泰语叫“本发”。它可有很多意译名,如“高升”、“火竹筒”、“火 药花"等。竹炮节也不是泰国的主要节日,是直接有关农业生产的民间的 节 日竹炮求雨是民间求雨礼仪的一种。泰国东北部地处高原,水源匮乏, 广大农民长期靠天吃饭,每年农耕开始前,要举行各种仪式,求天降雨。人们相信天上有神,只要对神虔诚,及时上供、跪拜,天上雨神会及时降 雨,使农作物获得丰收。据说若连续3年施放竹炮,粮食作物会年年丰收。有些人更形象地认为,放竹炮是一种信号,提醒雨神农耕季节已到, 别忘了降雨。放竹炮求雨活动盛行于东北部某些府,其中尤以益梭通府 的竹炮节最享盛名。后来活动发展成当今的民间节日。时间规定在宋干 节后第4个周末。
竹炮实为自制的火药花,由一根长约8—10米不等的竹竿作炮身,其 尾部有约1米长的数根内装火药的竹筒扎捆,其原理与中国的爆竹相同。竹炮外形十分美观,装饰得富有民族色彩,各种花卉图案描绘其上,较多 的是把竹炮装饰成巨蛇(龙)形,因民间传说龙吐水。隆重的竹炮节分2 天举行,第1天是竹炮游行队伍的比赛;第2天是竹炮升高比赛。
一年一度的竹炮节在上述地区举行。但在科学发达的今天,节日活 动已不是单纯的求天神降雨,而是一种含有多种意义的活动,如增强农民 播种的信心,春耕前的欢庆;作为一种传统风俗,吸引游客,发展旅游 事业。
关于竹炮节的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和故事。较为流行和典型的民 间故事有2则:
一则是泰国文化名人阿努曼拉查东的文章中的记载,说:“婆罗贺摩 与蛇王是朋友,且有约定:每年要互通信息一次。哪年蛇王平安无恙就会 点燃竹炮升向天堂,当婆罗贺摩见到竹炮后,如同样平安无恙就会以命令 帕劈隆降雨的形式给以回信。当蛇王看到雨水就知道一切如约。”
另一则是流传于乌汶府的民间故事,说:“天界有一位神仙名叫乃萨 甘贴菩,他是管理天气的神仙。谁祭供,讨他喜欢,谁就能得到他的管理, 否则,他会放任不管。神仙有一种喜好,即祭拜火焰。谁祭拜火焰就好比 祭拜他,他就会把气候管理得风调雨顺。因此,人们以竹炮做功德来祭拜 火焰,业沿袭成俗至今。”
(文章来自:泰国民俗与文化)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