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电影观后感-5

《敦刻尔克》电影观后感-5

关于对反面人物塑造的理解与反思。

1-逃兵

一名法国逃兵,偷偷离开了自己的队伍,混到了要撤离法国本土的英国士兵当中,他不会说英语,一言不发,因为只要一说话,人们就会发现他是一名法国逃兵。

他抢过了一名担架兵的差事,抬着一名英国伤员,冒充英国人急匆匆挤上了最后撤离的船只。他本该在送完伤员后下船,却又趁人不备,隐藏在了栈桥的角落里,希望乘着船只离开慌乱时再混到船上。

英国船只离开时遇到空袭沉没,他趁机跳入水中,在混乱中和其他落水人员一起被救上了另外一只船,终于隐藏身份混入了下一艘要离开的英国船只。下一艘船只又遇到德军空袭沉没,他又和很多人一起,上了一艘搁浅的船只,等待涨潮时再离开法国。

这艘搁浅的船又遇到了德国人袭击,船体被打成了筛子,因为他始终一言不发,行为怪异,受到怀疑,被认为是混上船的德国奸细,差点儿被众人杀死。这位小强福大命大,趁着船只沉没,最终又逃了出来。最终坐上了英国前来救援的大量民用船只,逃到英国,还受到了仿佛英雄般的欢迎。

充分运用小聪明,抢占别人的撤离机会,无耻的欺骗,无能的溃逃,混在真正的勇士当中接受人们的赞美,丝毫没有廉耻,庆幸自己的逃生并沾沾自喜。这样的人值得宣扬吗,值得描写刻画吗,值得同情怜悯吗?不是对某些教义宣扬的虚伪刻划么,不是对真正英雄的最大亵渎吗?

2-溃兵

十几个溃兵躲藏在一艘搁浅的船只里,等待涨潮时离开。十几个人,没有一个人肯在外面放哨监视。都挤在狭小船舱里,抱怨,埋怨,争抢有限的资源,排斥有风险的任务。

德国人前来袭击,对着船体不住的射击,船体在射击之下有了几十个漏水口,有沉没的可能,这些人没有一个有勇气出去战斗,却在内部争吵着决定哪个人应该被放弃,以减轻船的重量,能够尽量的拖延一会儿漂浮的时间,窝里斗争取要杀死对方。

一群无耻的群氓,孬种,只会窝里斗的胆小鬼!最后的结果就是船只沉没,一群人纷纷试着各自逃生,多数人给这条船做了陪葬。

这种电影情节的刻画是想说明什么?除了无耻还是无耻?

同样有类似描述的,还有精神崩溃的溃兵。在获救之后,逼着拯救自己的船主,把船开回英国去,决不回到法国海岸冒险,并在争斗中失手杀死了船主的儿子。尽管勇敢的船主宽恕了他,但他真的能够此生心安吗?

影评的最终结论

这一部《敦刻尔克》电影,在豆瓣上的评分是8.4分,确实算不上一部经典电影。

我想之所以评分不是很高的原因,可能摆脱不了前述我们所讨论过的硬伤吧。

这一部作品,很深刻的反映了基督教教义,但是在某些所宣扬主旨的文化认同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

所谓的人性与宽恕,同情与悲悯,善恶与报应,东西方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有些西方的价值观,东方人并不太容易,也不太能够理解和接受,在这些价值观上是有明显的冲突和对立的。

所以在这个强权依然盛行,文化差异巨大的世界上,也许并没有真正普适的价值观,也没有哪个国家应该和能够依靠自己的强权和实力,去强制推行这些所谓普适的价值观吧。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6963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