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浦牙城古城堡123
霞浦牙城古城堡
——雷大毕福建霞浦堪称“城堡之乡”,城堡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城堡所建的区域不同,有的建于海岸边;有的建于山区。建堡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几个月就竣工;有的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完成,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明嘉靖年间(1522–1566),中国沿海倭患严重,福宁州(今霞浦)是当时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闽东最为繁华富庶的地区,成为倭寇劫掠的重点目标。据明代《福宁州志》和《福宁府志》等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福宁州第一次遭受倭寇袭拢。此后,倭寇屡屡进犯州城。对这一历史事件,《福建通志》、《霞浦县志》都作了详细记载:“倭蹂躏州县,焚劫村落,涂炭生灵。杀虏居民无数,城中死者枕藉,民居悉为灰烬,倭大掠而去……”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中国沿海就有数十万人遭杀戮、数十座城镇被攻破。为了抵御倭寇的侵袭,霞浦沿海各地纷纷修建起大小不一的城堡,在防御倭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时间上来看,明代时期,福建全省沿海的古堡不过57处,而霞浦就占了40多处,是福建省古堡最多的县。至今,霞浦还存有古堡遗址30多处,形成了独有古城堡群的文化风景线,被考古界专家、学者誉为“古堡之乡”。民国版《霞浦县志》记载:“霞邑僻陬澨,形势既殊,发达亦缓。其始也,有县而无城,既城,复一拓再拓,则由荒落而繁盛矣。县城之外有三十六堡。……”据考古统计,目前,霞浦全县现存古堡遗址中,有明代卫、所、堡有28处,寨1处,烽火台9处。分别分布在沙江镇8处、溪南镇2处、长春乡12处、下浒镇3处、牙城镇2处、松港1处。这些古城堡中,有25处城堡建于明嘉靖四年至嘉靖三十七年(1225—1558年),保存完好的有大京、闾峡、外浒、厚首4个堡,各堡均有敌楼、走马道、拱门、城垛及女墙等。在众多城堡中,建造时间最短的的是赤岸城堡,仅用4个月,而耗时最长的是牙城古城堡,历时三十八年之久。周末,冒着盛夏酷暑,慕名驱车前往霞浦北大门牙城镇,参观牙城历史“风物”古城堡。我们在牙龙路停车,沿着路标所指的方向,穿过三米多宽的前街古街,绕过两个弯道,便来到古城的东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一通石碑,主要记载着“牙城”名称的来历,在碑文内容旁,还镌刻着一副醒目的楹联:“铁肩挑日月,赤手绘山河。”我们仔细地品读着,它带给我们的无尽的遐想。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四百五十多年前的建堡场景中去,那一幕幕的感天动地的劳作场面,似乎在脑海里浮现……真可谓:“东岭挑砂迎雨去,南湾抬石赶潮还。西园翠竹三冬景,北谷丹枫十月间。”牙城古城堡,嘉靖九年(1530年)倡首兴建城堡,至隆庆二年(1568年)竣工,历时38年,是霞浦县建造城堡花费时间最长的古城堡之一。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也是考验王氏族人的筑堡意志和决心,在困难面前,从不气馁,永不放弃,王氏族人把筑堡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代代传承。我们站在东门城墙上的制高点远望古堡,它由东往西沿凤山而建,像一条腾飞的巨龙,蜿蜒起伏,环绕于凤山之中,拱卫着鱼米之乡—牙城。近看牙城古堡,它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其中东门最大,也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段。我们穿过东门的巨大圆形拱门,发现在拱门的墙边中,镶嵌一块二米高,宽约0.8米的石碑,由当时筑堡时遗留下来的青石碑记,全文如下:福州府管北路海防同知署州事谢日升为皇明堡记:“义重干城”,领袖造堡人:王洗、王泌、王泄、王燻、王以穆、王焯立等人。虽然只“义重干城”四个大字,这也许是官方给予王氏族人的最大“褒奖”。当我们继续往上登时,不时地谈起王氏筑堡的话题,恰巧遇上一为七十多岁的王大伯,也许我们的话题惊动了他,热情的王大伯向我们详细介绍,王氏先祖筑堡的情况。牙城古城堡,初建的时候,城墙长度拟建四华里,东起今东门处、西至西门佛塔岗,城墙动工后,因王氏首事与刘氏首事(牙城西门)在经费与民工安排上产生严重的分歧,在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以致反目,王氏族人便将城墙缩短至二华里半(西门改设在今西门兜),把刘家拒之城外,王、刘两姓因此断绝往来,还许下,“王、刘不成亲”誓言,因此,造成王、刘两姓不通婚相续数百年。城堡建成后,一因城区旧名衙底,取谐音;二因城外周山“如齿牙者三”,即集镇周边有尖峰山(凤山)至第一层山、尖峰山至西岭狮头山、过山皇帝头至凤楼山等三座凹弧形犹如人的下牙圈一样的山岗;三因王族在建城堡的同时修建宗祠,祠堂大殿基“有石象牙”,吉祥之兆;四是“古时主帅之营称牙城”,将城堡取名“牙城”。又因城之背山如飞凤朝阳,而别称“凤城”。牙城原名衙底,地处福宁沿海,历史悠久,百姓曾多次受到从浙入闽的倭寇蹂躏,民不安生,苦不堪言。为了抵御倭寇侵害,牙城王氏四世祖,毅然出资驰往福州府请示官方建土堡事宜,以资防卫,在得到福州海防谢日升批准后,联合其他家族分段开工筑堡。当时牙城只是海边一个小渔村,人丁不足五百,青壮不满三百,王氏先祖不惜资财,不怕困惟,不辞辛苦,沐风栉雨,肩挑手捧,石砖砌垒,持之以恒,举族之力,历时三十八载,终于竣工。城堡的城墙设有堞口,安装火炮,城墙上广植榕樟,巍然雄障。清顺治戊子五年(1648年),牙城王氏七世祖王邦直以武进士响应监国鲁王授御前陪卫副总兵,到牙城乡里招募乡兵,进而起兵勤王,后因寡不敌众,战败于福宁长溪赤岸桥头,血染溪流,延至松山海口。后来官军追至牙城,攻入城堡,将百姓财产洗劫一空,放火烧城,惨不忍睹。清顺治丙申十三年九月(1656年),海盗猖橛,围攻牙城城堡,遭堡内乡民顽强抵抗,双方血战三天三夜,坚执不下,后因福宁马弁闻讯率兵来援,海盗才惊慌乘船逃跑。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后山区苏维埃政府率领枣岭游击队,于1934年农历4月27日,配合闽东独立团,兵分两路:第一路从田古后、雉溪方向出发,由张乃禄、吴云基为领队,张得公为向导;第二路从后山出发,由林必佺、吴细妹指挥。两路军同时向牙城进发,汇合后乘着夜幕,向敌人发起总攻,敌人凭借着高大的城墙和比较先进的武器弹药固守着。英勇善战的红军战士与民团展开了一夜的激战,终于破城而入,民团溃败而逃,民团团长王敏通等房屋被红军烧毁,次日红军按原路撤回,游击队撤回枣岭,此次战斗取得了大捷。我们听着,听着!不知不觉地来到城堡广场。一九五八年城墙除东门及东门北边至平垱一段外,南门和西门都被拆毁。二00九年初,乡贤王纯立先生捐资人民币壹拾肆万陆仟元,修复东门边城墙并砌造青砖城垛和城墙头古榕树块石护坡,铺设花岗岩地砖,工程于二00九年二月六日(农历己丑年正月十二)竣工。在东门城墙修复期间,陈永迁、王可日、可居、可文、可七、可伟、良跃、纯炯、效辉和敖丹木等人参与工程谋划和管理。为了让城墙修复工程更加完善,镇党委和政府配合解决了城墙内侧民房迁移安置用地和经费,同时拨款征用平垱两侧山坡进行绿化改造,二0一一年底再次安排经费续装该段城垛的压顶石,并增建了平垱段登山步道花圃。二0一五年九月乡贤王纯立先生,再次捐资贰拾万元,续修平垱山坡城墙一百四十米,新修城墙边登山步道一百五十余米,种植草皮一百五十平方米。并在平垱岗顶东侧,拓建健身场地近三百平方米,添置健身器材六套,供乡亲们健身之用。镇政府也再次拨款伍万元,委托民间热心人士续修东门南面城墙三十五米、砌造古树青砖护墙两个。 乡贤刘元群先生捐资壹拾捌万元,兴建"迎凤亭"及亭边两侧五十多米的石质护栏和青砖花圃等。续修工程于二0一五年九月十一日(农历乙未羊年七月廿九日)动工,至十二月二十日(农历十一月初十)竣工,前后历时一百天整。在续修工程期间,陈永迁、王可日、王可居、王某某和胡忠礼、罗亦福等民间热心人士,均义务参与工程项目的方案设计、建材采购及施工管理。在城堡延伸的尖峰顶上有一烽火台遗址。烽火台又称烽燧台,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寇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晚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而尖峰顶的遗址已受破坏,只留下方型土墙基。在修复过程中基本保存遗留下来遗址原貌,只是沿原址外围而修建。据有关资料记载:守烽燧的人数至少有五、六人或十多人,其中有燧长人。戍卒平日必须有一人专门守望,有一人做饭,其余的人作修建、收集柴草(包括点烽火时用的柴草)等工作。如今,牙城城堡,只剩东门,城墙边的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盘根错节,把城墙石紧抱,融树墙为一体,墙头榕须飘拂,似一个饱经风霜历史老人,向人们述说牙城古城堡的沧桑巨变,每一树,每一砖、每一石都蕴含着历史故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