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的后果

昨天写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前因》,这个构思是在写作过程中和最后定题目时才想出来的。本来把现学的近代史中关于中日甲战争写写,但如果把前因和后果(主要战败原因)写出来,篇幅会过长,不合适短文,于是就临时决定把前因和后果分两次写。

在此先要声明一下,写这个纯粹是在述史。在上一篇《笑里藏刀的沙俄》,有个别人评论说是“另有目的”“是何目的”等等。叙述历史没有什么目的,这都是历史,谁都不敢去妄加更改。学史以明智,鉴往而知来,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开创未来。

书归正传,中日两国于1894年7月1(农历)日宣战,到了8月18日(农历),两国海军在高丽西北鸭绿江口相遇了,一场海战不可避免。中日两国海上的这一战事关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非常重要,如果赢了,不但高丽可保,而且东北也不会发生问题,而从整个远东局势看,中国也会居日本之上。但历史就是历史,不会向着人民想象的方向发展,中日甲午海战,中国战败了。

为什么败了呢?我们都知道大清腐败无能,烂到根了,肯定一败涂地。但从军事上来分析,不能这样简单下定论,除了政治上的腐败之外,在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上分析,我们也败的理所当然,而又令人遗憾。因为当时我们的海军实力比日本海军实力要强,中国排在世界第八位,而日本排在世界第11位。世界第八,是我们现代多少年都达不到的高度呀。而且还有两艘超过7千吨的定远舰和镇远舰的主力舰。当时日本的最大战舰不过4千吨。如果战略、战术动用得当还是能赢得这场关键之战的。只可惜,在战略、战术动用上又失误了,失去了一次弥补政治上的腐败而获胜的历史机遇。

先说战略上。本来计划由定远、镇远两舰居先,排“人”字阵形。但在两军对垒时,舰长刘步蟾突然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大主力舰居后,两翼的小船居先。这样一来阵线就乱了,小船上的人员先心慌了,让日本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

这主要是用人上不当造成的。海军提督丁汝昌是骑后出身,不懂海战,所以在军事上只能放手让留洋舰长刘步蟾(英国海军学校毕业)指挥。刘是一个胆小之人,为了自保,临战时以身试法阵形,致使我海军整体战力降低。

再说战术上。当时定远舰上的总炮手是英国人泰乐尔,他看到刘步蟾临时变阵,知道形势不妙。他先吩咐炮手不要太远就放炮,更不要乱放炮,因为船上的炮弹不多,必须确保命中才能放(军费都拿去修颐和园了,连炮弹都不充足,军事斗争准备咱搞得嘛)。安排妥当后,他就到了丁汝昌身边,准备帮丁指挥。但两人语言不通,又没翻译在旁,只能通过手势交谈,这就造成误判。结果日舰先于我开炮,而且一炮就命中指挥舰(定远舰)的望台,丁受重伤,泰乐尔也受轻伤,致使海战战败。

战败的后果就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允许高丽独立,从此失去了宗主国地位,并且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辽东半岛给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一签订,俄、德、法三国就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大连)。三国主动的是俄国,德、法只是附和。因为俄国对东北觊觎已久,想在东北修建铁路,而且俄国也想得到大连、旅顺港口。说明子,这三个国家都想在中国得到息的利益,所以临时联合起来强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

于是三国的做法是十分冠冕堂皇的,名义上说日本太霸道,愿意帮中国日本挽回失地的一部分,同时又劝告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不利于远东和平等等。当时的清政府也是没得办法,这个“好意”也算是求之不得,而日本也不敢不依从三国的劝告。于是提出同意退还辽东半岛,但得加赔三千万两白银。清政府一算帐,三千万两好在能挽回整个辽东半岛,值得,这“交易”就算定下来了。

《马关条约》的签订,掀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0385.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