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通志·吠陀时代卷二》
本卷范围:公元前900年到公元前600年。
约前900年起,雅利安人开始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迁徙,进到了恒河的中下游地区。其迁徙路线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南麓向东。
约前900年起,印度进入了铁器时代,南亚次大陆的耕地面积因此迅速扩大,原先没有人居住的森林地区和沼泽地区皆被大量开垦。农业在经济中已居主要地位,雅利安游牧传统逐步舍弃。耕地使用重犁,常是用数头牛牵引。播种也按不同的季节分期进行。农作物除麦、豆类外,又增添了水稻和棉花等品种。社会经济生产因这些因素得到强化,社会分化和贫富分化进一步发展。
约前900年到前600年,瓦尔纳制度(种姓制度)正式诞生,瓦尔那的原意是颜色、品质。因为,雅利安人是白色人种,而被征服的被称为达萨的是黑色人种;同时,雅利安人认为自己是高贵的,而被征服者是低贱的。这时有四个瓦尔那,即婆罗门瓦尔那、刹帝利瓦尔那、吠舍瓦尔那和首陀罗瓦尔那。其中,前三个是由于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工和经济分化造成的,而第四个瓦尔那,即首陀罗瓦尔那是由原来的达萨瓦尔那转变来的。
婆罗门是第一等级,充任祭司,从事祭祀活动,其生活来源是接受布施和赠礼;刹帝利是第二等级,掌握国家统治,掌控国家的军事、行政大权,惩罚罪犯,并进行战争,其生活来源是征收的赋税和战争虏获品;吠舍是第三等级,从事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他们必须缴纳赋税;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他们的职业是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其中一些人是奴隶,但不是所有人都是奴隶。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一些人被称为“旃荼罗”,即不可接触者、贱民。
瓦尔纳制度中诸瓦尔纳,婆罗门瓦尔纳乃是由远古宗教祭祀转化而来,祭祀权利强化,职能拓展,与刹帝利瓦尔纳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益严重,与吠舍瓦尔纳,首陀罗瓦尔纳阶级的阶级矛盾日益严重。刹帝利瓦尔纳,乃是远古军政贵族转化而来。吠舍瓦尔纳乃是远古各部部民转化而来。首陀罗瓦尔纳,乃是印度原住民转化而来。瓦尔纳制度起源可能是社会分化原因,最终绝定它形成的因素则是当时印度阶级分化。三个等级的人是雅利安人,有宗教祭祀的权利,按婆罗门教的说法,他们死后可以再生为人,因此被称为再生族;第四个等级的人不属于雅利安人,没有宗教祭祀的权利,死后不能再生为人,因此,被称为一生族。
前900年到600年,南亚次各国主要还在进行土地开发和内部社会巩固发展。
约前900年,释迦国建立,位于尼泊尔等地。寡头政体。
约前900年,跋阇国建立,位于尼泊尔。部落联盟共和政体。
约前800年,伽尸国建立,位于北方邦。
约前700年,跋蹉国建立,位于北方邦。
约前700年,车底国建立,位于中央邦。
约前700年,安度罗国建立,是百乘王朝前身。
前518年,波斯帝国占领印度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唯有信度古王国及诸城邦尚存),每年向其居民勒索赋税360塔兰特(1塔兰特等于26千克)金沙。
约前600年婆罗门教正式形成,婆罗门教是多神崇拜,还给诸神赋予新的内容。原来的天神梵伦那成了司法之神,雷电之神成了国王、贵族的保护神,善意的冥界之神阎摩变成邪恶的地狱之神,这些变化即有文化融合原因,亦有雅利安人维护自身统治原因,诋毁打击当地势力原因。此外,还创造了新的神婆罗摩,即大梵天。这个大梵天被认为是宇宙的创造者和最高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皆为其所创造,只有它是实在的,其他一切都是虚幻的。婆罗门教还把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和灵魂转移论加以改造,创造出了“业力轮回”的理论。婆罗门教的最高理想是“梵我一致”。婆罗门教认为,人的行动会产生后果,即造业,有了业,必有果报,有了果报就会产生轮回。
版权声明:
作者:lichengx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0576.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