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经济创造财富(上)

上瘾的产品和服务能带来源源不断的财富,甚至是暴利,所以想发财,对上瘾经济必须要研究。

导致上瘾的原因:

脑神经科学这样解释上瘾的神经机制:通过连续不断刺激大脑神经元中的多巴胺分泌,致使多巴胺制造的匮乏感绑架了人们的大脑,出现强迫行为。

《疯狂成瘾者》作者马克·刘易斯(Marc Lewis)曾对此提出,成瘾首先意味着对现实的转移和逃避。也就是说,成瘾者之所以成瘾,是因为他们感觉糟糕,而不是因为他们单纯追求快乐,或是对快乐没有自制力。

许多研究精神创伤与成瘾关系的结果发现,成瘾者上瘾程度越严重,童年经历过的精神创伤也就越极端。在《我们为什么上瘾》一书中,迈雅·萨拉维茨结合自身经历与研究数据结果多次强调,有至少2/3的成瘾者童年期都经历过至少一次严重精神创伤。使用物质,只是他们学会应对创伤的方式之一。

当上瘾成为消费风口

“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其运作的原则就是要挑动人体内的每根神经,并且让它们维持在最高度的人为紧张状态,要把人类的每个欲望逼到极限,并且尽量制造出更多新的欲望与人造的渴求,为的是要我们的工厂、出版社、电影公司以及所有其他从业者制造的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和渴求。”

1948年,一位名叫托马斯·莫顿的修士写下上面这一段话。他或许不会想到,竟然预言了大半个世纪后的现实。

上瘾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只研究合法的上瘾产品和服务):

1、烟草

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所以烟盒上明显标出,并且不允许在媒体上做广告。

大家不知道烟草的危害吗?

知道。

为什么不戒烟?

因为太难了。

烟草中的尼古丁以及尼古丁的代谢产物可替宁在低浓度情况下并不致癌,吸烟者大约每支烟摄入3毫克尼古丁,尼古丁在体内无积累性,吸烟两小时后,尼古丁便通过呼吸和汗腺被排除掉。但是,长期大量吸烟的人血液中会存在一定浓度的尼古丁,一旦其浓度降低时,便使人渴望抽烟以求恢复到原来的浓度,这样必然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吸烟的成瘾性。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一般情况下,戒断症状可在停止吸烟后数小时内开始出现,在戒烟最初14天内最为强烈,之后逐渐减轻、消失。大多数戒断症状持续约1个月左右,部分患者对吸烟的渴求可能会持续1年以上。吸烟成瘾的人要想依靠自身意志,未经任何戒烟治疗的尝试6个月的长期戒断率仅为3%~5%。而复吸率却高达97%。大概70%的烟民会在戒烟一周后复吸,坚持一年不复吸的仅占2.5%

在刚开始停止吸烟时,脑部由于无法得到尼古丁的补充,容易产生焦虑、烦躁和精神不集中等“尼古丁戒断症状”,也就是平常俗称的“烟瘾”。烟瘾发作的时候,有些烟民控制不住,就容易导致复吸的出现。

烟草成瘾性仅次于海洛因和可卡因,因此凭毅力戒烟非常难以成功。

中国目前烟民的数量大致在3.5亿,多年来,中国烟草一直保持了七个"世界第一":

烟叶种植面积第一;

烟叶收购量第一;

卷烟产量第一;

卷烟消费量第一;

吸烟人数世界第一;

烟草利税第一;

死于吸烟相关疾病人数第一。

2、酒

喝酒成瘾,又称为酒精依赖。

德国科学家发现,嗜酒癖好取决于编码血清素的遗传基因缺陷。俄罗斯专家通过动物实验研究认为,长期饮酒使机体形成一种反应方式,停止饮酒就会使之中断,产生"失调综合征",只有再次饮酒后,症状才得以平息。

不止白酒会成瘾,其他类型的低度酒如啤酒、黄酒等等也会导致人成瘾。

美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著名的禁酒运动,事实证明是徒劳的,还给了倒卖者提供了牟取暴利的机会。

3、茶叶

茶叶源于中国,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茶叶具备提神醒脑、助消化、抗氧化、降血压等功能,是天然的健康饮品。目前,茶叶制成的茶饮料,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

“茶叶成瘾者”,这是茶界对喝茶上瘾的茶客称呼。

很多“成瘾者”刚开始喝茶,渐渐习惯了茶的苦涩,到回味喝茶的感觉和过程,对茶慢慢产生了一种依赖,像是一种瘾,割舍不下,一天不喝就不舒服。

茶叶含有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多种物质,这是导致喝茶成瘾的物质因素,其道理和喝咖啡上瘾类似。

4、咖啡

咖啡已经成为世界上消费量最大的饮料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咖啡开启新的一天。

咖啡也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和消费风格,人们对咖啡制作技艺的精益求精,也让咖啡文化不断壮大。

咖啡因有助于提高警觉性、注意力和工作动力,所以很多人靠喝咖啡来提神醒脑,恢复工作活力。

咖啡含有咖啡因,这是一种天然的兴奋剂,在茶、巧克力和软饮料中也含有少量咖啡因,它是目前最常食用的精神活性物质,也是咖啡潜在上瘾特性的罪魁祸首。

5、食盐

很多人吃饭如果不咸就会觉得没味,一段时间不吃一点重口味的饮食浑身就不得劲。或者日常做饭不管是凉拌、炝炒还是清蒸,最后都会容易变成“盐腌”或者是“盐泡”一般做出来的味道。

很多人会觉得这只是习惯问题,其实吃盐也会像酒精、尼古丁一样让人上瘾的。

一项研究针对18个国家超过9万人群的调查发现,中国竟然是超级爱吃盐的国家。其数据显示80%中国人每天吃盐量超过了12.5g,而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每人每天不超过5g的盐量摄入。

卤鸡爪、卤鸭脖等各式卤制品,仅仅闻到香味,就让人走不动路。这些食物经过卤制后,口味变得很独特,味道就显得特殊,只要吃上一口,就停不下来。

由于卤制品特有的味道,也使得它们要比其他食材更下饭,适合作为下酒菜。把它们和酒一起吃,稍不留神就吃多了,也会让人上瘾。

卤制品的食盐含量是非常多的,不是吃不出咸味,而是咸味被其他的味道掩盖了,无形中摄入了大量食盐。

6、奶茶

喜茶、奈雪的茶、蜜雪冰城、乐乐茶、7分甜、茶颜悦色、茶百道、古茗、CoCo都可、1點點、书亦烧仙草、快乐柠檬、沪上阿姨、一只酸奶牛… …

这几年,各种各样的奶茶店风靡大江南北。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喝奶茶?

主要是由于奶茶的成分中,含有较多可让人产生依赖的物质,比如咖啡因、糖分等,奶茶中的咖啡因,属于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能够消除睡意、提高精神;糖分进入体内后,神经系统可分泌出一种令人感到开心愉悦的物质,称为多巴胺,因此当喝奶茶的时候,可令人感到兴奋、愉悦。机体长期通过喝奶茶获得愉悦的情绪,产生依赖,若突然停止喝奶茶后,机体感觉不适应,便会出现失落感、提不起精神,所以上瘾也就不奇怪了。

7、油炸食品

肯德基、麦当劳、正新鸡排店遍布各个城市的大街小巷,炸鸡薯条鸡排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尤其是小孩子。

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炸鸡薯条鸡排呢?

这些食物经过油炸后,就成为了高脂肪食物。吃高脂肪食物能刺激中枢神经,给人一种兴奋感,正是这种兴奋感,使得很多小孩会对薯条、炸鸡、鸡排上瘾。

油炸类的食品除了拥有高脂肪外,大多数还有糖和盐、辣椒等调味品,这些都是容易上瘾的成分。

这些成分在油炸的过程中,经历一系列化学反应,还会产生酥脆口感和诱人的香气,这些都会刺激我们的味觉和内脏感受,同时,大脑的奖励机制也会被激活,分泌让我们感到快乐的多巴胺,抑制产生“饱了”的信号,所以就会越吃越快乐,越吃越想吃,最终成瘾就很难戒掉了。

8、糖

人类天生喜欢甜味食品。

刚出生的小孩子如果你不小心让他喝了甜味饮料,再想让他喝白开水就有难度了。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吃糖或者甜食,可以体验到甜味带来的满满的幸福感。

但是糖这种东西是会让人上瘾的,长期吃糖对身体的伤害,甚至不亚于烟酒对身体的伤害,因此糖也被冠以了合法“毒品”的称号。

2012年2月,《Nature》杂志上却发表了一篇题为《公共卫生:糖的毒性真相》的研究报告,相关研究表明,糖在舌头上产生的甜味,会刺激大脑深处的某些神经元,释放多种激素,如多巴胺、血清素等等,这些激素的释放则会使人感到兴奋、快乐。

当我们长期过量地摄入糖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会慢慢达到一种稳态,这时一旦停止了糖的供应,大脑中化学物质的稳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这种稳态平衡一旦被打破,我们便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痛苦、烦躁等症状,直到再次摄入糖,这些症状才会减轻。

糖,在我们平时喝的饮料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信你下次看看饮料的成分表。

糖还是一种提鲜的调味品,我们平时做番茄炒鸡蛋时往往都会放一点白糖。糖也用来调色,比如做酱肘子,就要炒冰糖来做糖色给肘子上色。还有比如辣条、辣椒酱等食物中都少不了糖的身影。

9、辣椒

很多人吃饭无辣不欢,川菜席卷全国,蔚为壮观,在各种调味酱料中,各种各样的辣味酱料,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老干妈、吉香居、郫县豆瓣酱、李锦记蒜蓉辣酱、茂德公辣椒酱、阿香婆、辣妹子、饭扫光… …

人们一遍被辣的满嘴冒火、大汗淋漓、眼泪鼻涕直流,一边大呼好爽。

为什么人们会对辣椒上瘾呢?

喜欢吃辣椒的人,在他们刚开始尝试吃辣椒时,都是觉得不太舒服的。但慢慢人们发现,在大脑感到疼痛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例如分泌类似吗啡的物质内啡肽,试图通过产生快感来镇痛。这样,在最初的疼痛之后,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愉悦感,也正是这种痛感和快感的结合,让很多人的饮食无辣不欢。

10、可乐

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非常可乐……

可乐在饮料市场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家休息,可乐是快乐肥宅水;

在电影院看电影,可乐是爆米花最佳搭档;

在肯德基/麦当劳,可乐是炸鸡薯条伴侣;

总之,你的生活中可乐无处不在。

投资大师巴菲特都说自己每天要干掉5罐樱桃可乐,可见高人也不能对可乐免疫。

可乐的口感很好,尤其是冰镇的可乐清爽可口,很受人们欢迎,但喝可乐可能上瘾的主要原因,是可乐中含有咖啡因,喝后会让人感到兴奋,也能提神,但是时间长了,就会让人对可乐产生耐受性,对可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出现依赖症状。

可乐依赖症的表现和咖啡上瘾类似,都是因过多摄入咖啡因引起的,和毒品上瘾一样都属于物质成瘾,但是和毒品相比,要弱很多。

版权声明:
作者:dingding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1318.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