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同一

第三部分 人类的融合同一

第九章 历史的方向

农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规模变得更大、更复杂,而维系社会的虚构故事也更为细致完整

数以万计的陌生人能遵照这种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觉,合作无间。这种人造的直觉就是“文化”

人类文化一直流动不休,但这种流动有个大方向吗,换句话说历史有大方向吗

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公元前10000年,地球上有数千个人类文明

公元前2000年,只剩下数百个到两三千个文明

至今全球除1成人口外,大致上能够分成四个具有相当规模和复杂程度的世界:中美洲世界、安第斯世界、澳大利亚世界、大洋洲世界

公元前的1000年间,出现了三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家”概念的秩序,相信这些秩序,就有可能相信全人类都“在一起”都是由同一套规则管辖

第一种:经济上的货币秩序

第二种:政治上的帝国秩序

第三种: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

第10章 金钱的味道

狩猎采集者完全没有金钱的概念;农业革命一开始,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变。

等到城市和王国兴起,交通基础设施改善,终于带来专业化的新契机,能够养活专业工作者(除农民外)。

不同专家制造的货品,究竟该怎么交易?

在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点人类发明了前的概念。这不需要科技上的突破,而是想法上的革命

正是因为有了金钱的概念,财富的转换、储存和运送都变得更容易也更便宜,后来才发展出复杂的商业网络以及蓬勃的市场经济

史上最早的金钱制度是苏美尔人的“麦元”制度

金钱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因为都信奉这黄金白银、金币银币,全球贸易网络成为可能

金钱的两大原则:

1、万物可换:钱就像是炼金术,可以让你把土地转为手下的忠诚,把正义转为健康,把暴力转为知识。

2、万众相信:有了金钱作为媒介,任何两个人都能合作各种计划

一直以来,人们视荣誉、道德、亲情、爱情等为无价之宝,认为期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第11章 帝国的愿景

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有两项重要特征:

第一,帝国必须统治着许多不同的名族,不同的民族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认同和独立的领土

第二,疆域可以灵活调整,而且可以几乎无限扩张。不需要改变基本架构和认同,就能纳入更多的国家和领土

至于起源、政府形式、领土范围或人口规模并非重点

要建立和维系帝国,通常就有惨烈的屠杀,而幸存者也会收到残酷的压迫

帝国也不是完全没有留下任何价值,帝国用掠夺来的财富赞助了哲学、艺术、公司、公益。

帝国内思想、人口、货物和技术的传播,要比分属不同政治区域来的方便迅速

因为这样统治起来更容易、积极传播共同文化也强化了帝国的合理性

文化的涵化与同化,是的帝国内更加一体化

第12章 宗教的法则

宗教是“一种人类规范及价值的体系,建立在超人类的秩序之上”,有两个基本要素:

1.

宗教是一套完整的规范和价值的体系,而不是一种孤立的习俗和信念

2.如果要被认为是一种宗教,它规范和价值体系必须宣称是基于超人类的法则,而不是基于人类的决定

农业革命最初的宗教意义,是让植物从人类平台的生物,变成了人类的所有物。至于远古那些泛灵论的神灵,有些不幸的失去了他们的地位。

在公元前1000年,亚非大陆出现了全新的宗教和信仰类型,如印度的佛教、中国的道教和儒教、地中海的犬儒主义和享乐主义

也认为有某种超人类秩序控制着世界,但它们所崇拜的这个秩序是自然法则,而不是什么神圣的意志

佛教的核心人物释迦牟尼不是神而是人。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会产生欲念,而欲念总是会造成不满。在事物带来欢乐和痛苦的时候,重要是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而不是着重在它带来的感受,于是就能不在为此所困。毕竟,无欲则无苦

第13章 成功的秘密

商业、帝国、全球性的宗教,最终将几乎每个智人都纳入了今天的全球世界

许多小文化到少数大文化再到最后的全球单一文化,应该是人类历史上无法避免的结果

历史的铁则:事后看来无可避免的事,在当时看来总是毫不明显。直到今天,情况仍然如此

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了历史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进展,而原因就在于“利益”并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

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不可避免。无论我们把历史发展的动力成为博弈理论、后现代主义或迷因学,“提升人类福祉“绝不是其主要目标。历史就是从一个岔路走到下一个岔路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1863.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