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图强
本文为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天生我材必有用,怕的是自己材料担不起用场,锻造自己的硬实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自那时起,我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几乎将全部精力和业余时间全都放在了钻研计算机技术上,宿舍、食堂、机房三点一线,常常三更半夜、月到中天的时候还在挑灯夜战,专业能力也是突飞猛进。
这期间,我对微型计算机的PC-DOS/BIOS操作系统、8086/8088汇编语言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数据库、高级语言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掌握,对微型机的硬件系统也相当地熟悉,这时候自己的脑洞就大开了,不仅能够看懂,而且能够找出问题,更能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办法。
我开始沉浸在钻研专业技术的海洋里,开始体验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探索创新给我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1987年,24岁,毕业三年后,第一篇文章公开发表在《软件报》上。文章是只有几百字的小豆腐块,印象中只得了7块钱的稿费,但内容很实在,思路很精巧,对一个汉字打印机驱动程序进行了剖析,只修改了程序的一个字节,就实现增加了几种汉字字形。我好高兴,这是对专家级工作的修改完善,是系统层级的工作。拿到稿费后,请两位好朋友一起去小面馆吃扯面!
接着不久,针对人们操作使用PC机很容易误操作格式化硬盘,造成硬盘数据丢失的普遍性问题,我仔细研究了PC-DOS的格式化程序,搞清楚程序的脉络,竟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修改操作系统程序,是要慎之又慎的,稍有闪失就会造成系统的瘫痪和损毁,为此我编写好程序后反复推演,慎之又慎,直到确认无误后才敢上机测试。哈哈,结果一试成功,我成功修改完善了Microsoft微软公司的系统程序!兴奋之下,一鼓作气连夜写出文章寄了出去,不久《防止误格式化硬盘----对FORMAT命令的修改》一文在《计算机世界》报上发表了。
《计算机世界》是中国计算机领域影响力第一的大报,每期只刊登几篇有深度、有质量的技术文章。文章发表后我收到了几封读者来信,咨询相关技术问题,也有陕师大的教授通过在工厂教育科当科长的同学来打问文章作者的情况。哈哈,也许他没有想到 ,文章作者竟然是一个非专业研究机构的初出茅庐的小伙子。
由此自信心爆棚,研究创新乐在其中,其它烦恼一扫而光。不久,《可常驻内存程序的自动修改技术》在中科院声学所《微计算机应用》刊物上发表了,这可是我自大学期间开始的梦想,4年后梦想终于实现了!
此后几年,独自陆续做了许多很有意义的对操作系统、高级语言、数据库语言的修改、完善或功能扩充的改革创新,这些工作都是以问题为导向,来源于自己和全国同行在计算机应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工作量也许不大、不系统,但有一些是有相当的难度,是对世界或全国范围原作者或专业机构所留存问题的解决。比如对《汉化编译BASIC系统的修改》彻底解决了全国通用的汉化编译BASIC语言显示方式变换的不解难题。《Foxbase+与汇编语言通用接口技术》则为数据库语言与汇编语言联合编程搭建了一座通用便捷的桥梁。
至1993年期间,这些工作都陆续在全国各类计算机类刊物上发表,大约有三四十篇,为全国计算机应用同行解决了难题,提供了便利。几年间,我陆续接到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研究所、企业、政府机构两百来封读者来信,或求教问题,或索取资料,我都尽力给予帮助和支持。
后来,我常常想,我可能真是走错了路子,如果当年去了大学当老师,或者有可能去与专业相关的研究机构工作,也许我会有更大更系统的成绩。现在,置身于地处西北地级市的一家机器厂,没有导师、没有氛围,没有组织和领导的肯定,没有进修的机会,也没有可以交流的同道,我在孤独中踟蹰前行,有这样的成绩自感知足,甚至要为自己喝彩!
那几年有一个很深的体会,从事计算机技术真是一个年轻的人行业,需要发奋努力、专业精进,还需要一个好身体、能吃苦,更需要敏捷的思维和智慧。解决疑难杂症的思路常常来自于奇思妙想间脑洞大开,靠一瞬间的灵光闪现。比方说,常驻内存程序的修改技术和对汉化编译BASIC语言的修改方法,许多天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都是在睡梦中突然灵光一闪,瞬间得来思路。真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何尝不是废寝忘食、日思夜想的结果呢。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