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不自弃—一周学习
早成者未必成,晚达者未必不达。
年少不应自恃,老年亦不应自弃。
在开始学国画时,听老师讲的津津有味,也觉得不难,花瓣二三笔就画出形状,叶子也就那么刷三下,再勾几笔叶脉,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画出来了。但是等到自己动笔,画出来的就少了灵动和意境。就开始怀疑当初的选择是不是太冲动了,有点自以为是了?
在大群里,看大家的作业也有画的和我一样不尽人意的,但大家一点都不羞涩,发作业,写心得。这里边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退休后零基础开始学习的。看到他们的热烈,我的心也彭拜了。
不要怕老,不要服老。老当益壮。老有所为。老不自弃!
气质不是外在的惊艳,而是文化底蕴,将人内心真善美引发出的自然流露,既能经历繁华,也可历尽沧桑。每个人终会老去,我们所能做的不是扭转岁月,而是努力保持自身的气质,不求闪闪发光,但至少要活得漂亮。
中道禅舞的各位老师不但舞姿翩翩,内心也充盈着灵气。她们的言行让我对老了如何优雅的生活有了新的诠释。
文津老师讲孔子:
孔子之仁。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礼记·礼运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论语·公冶长篇》也有记载,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为此,夫子周游列国14年,很多隐士都劝夫子放弃,但夫子的回答是“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到了晚年,还兢兢业业地编撰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等文章典籍,使中国文明得以传承弘扬,2500年后的我们还能受用这一瑰宝,全都是他老人家的恩赐。
孔子之知。孔子的智慧达到了顶峰,内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没有了凡夫特有的意、必、固、我四种毛病。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但天地之间,无所不知。《孔子家语·辨物》记载,季桓子打井,得到一个土缶(fǒu),里面有个像羊的东西,季桓子派人去问孔子说:“我在费地打井,在井中得到一只狗,这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说:“就我知道的而言,应该是一只羊。我听说,山林中的精怪有夔和魍魉,水中的精怪有龙和罔象,土中的精怪有羊。”
孔子之勇。求知之勇,孔子承许好学的只有自己和颜回二人:“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行道虽遇困境,但初心不改,勇往直前。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过宋,遭桓魋追杀,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陈蔡绝粮,从者病,莫能兴,许多弟子开始动摇,孔子依然弦歌不绝。所以子贡赞叹他老人家:“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朱熹先生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日本学者井上靖说:“孔子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先哲,而且是全人类的老师。”
感谢文津老师激情洋溢的讲解,孔子的仁、智、勇三达德历历在心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