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英菜》读后
最近读到周琳老师的一篇短文《海英菜》,我以为是不可多得一篇上乘之作。所以在这里推荐,理由如下:整篇文章不到两千字。开头的描写非常平淡,平淡到犹如一条清澈见底的溪流,之所以说是溪流,而且清澈见底,大家不妨认真读一遍,你就会感受到文章的清流,不仅字面干净利落,就连一个标点符号拿捏都很准确。单从这一点,已经让我感动。
真正让我有所感触的是读到作家一行人在晚饭前的云湖边赏景观光。到这里为止,前面都是铺垫,突然间,通过一段简单的对话,凸显三个亮点,其一,是作者的善解人意。具体表现在主动提出给旁边一位姐姐拍照,这是骨子里的善良。从而引出第二个亮点,就是从那位姐姐的口中得知,她是一个环保志愿者,之所以她没有刻意穿上环卫工人的服装,是因为当下的人们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自我意识和较高的素质修养。你说,当外地人读到这篇文章时,肯定是不由自主的赞叹,赞叹我们港城人的素养。那么第三,当然是那位环保志愿者本身。因为她把环保志愿者当做是自己退休后的一种职业,关键是分文不要。因为她有退休金。这也是让我肃然起敬的第一次触动。
第二次触动,还是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她大声笑了起来,这儿空气新,环境好……再干十年二十年没问题。”作者无形中给这个高新区作了一次免费广告,你说人家主办方看到这里不高兴才怪呢。看似简单,实则巧妙布局。一般人写到这里,难免会落入俗套,比如紧接着写晚饭的过程,那样就像流水账一样啰嗦。毕竟作者文章的重点在海英菜。
果然,“回程走的是另一条路。”一句话带过,却又为引出海英菜埋下伏笔。为什么这么说?如果是原路返回,作者刚才并没有交代,这就是作者的巧妙布局,那么接下来的视线中,伴随着返程路线的慢慢推进,海英菜的出现,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结尾的提升,尤其精彩,这是文章给我的第三次触动。看到最后,特别有一种想站起来鼓掌的冲动。这样的结尾,让我想到了《白杨礼赞》,想到了茅盾先生的白杨树: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绝不旁逸斜出,然后笔锋一转,直接切入北方的农民,象征着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不可或缺的朴实坚强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我以为,周琳的文章《海英菜》可以和《白杨礼赞》相媲美。
最后一点,之所以能够打动我的,是这篇文章完全从人们写惯了的小众情怀,比如亲情、乡愁、人生感悟、游记等题材中脱颖而出,提升到一个大众情怀的格局中,它的受众面可想而知。这一点值得大家好好学习借鉴。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