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那些事

      常言云“民以食为天”。大概假期是最能体会此句内涵的时候,一日三餐,睁眼开始到闭眼睡觉,不是在忙活“吃”就是寻思“吃啥”,众口难调到顿顿难调,做饭真不易,忍不住对“吃”啰嗦吐槽。

        我和改革开放同岁,属于幸福一代吧。自己没在吃上被为难过,但对吃不饱、“饿”却是因为父辈祖辈挨饿的经历太多,从小就听他们讲述吃不饱的故事、经历,对食物的珍视也不断被强化。尤其是我自幼跟着奶奶,她老人家最常见的训斥就是“糟蹋粮食,打‘刮拉’(雷)劈你!”、“快吃了,不“瞎”(可惜)了吗!”……诸如此类。所以,我吃饭习惯非常好,碗里一定是吃得干干净净,不会有一点渣,掉在桌子上的也会捡吃来吃掉(以避免挨训)……自己成家后,也会吃剩菜剩饭,每当有坏掉的食物要被倒掉,我都会深深地自我谴责……后来才明白,这种自我攻击源于对“饿”的恐惧,是经历造就的家族基因吧。吃往往不是因为真的“饿”,而是“怕饿”!食物匮乏的影响真是深远啊。

        在“吃”这事上的幸福感都是妈妈给的。妈妈的教育是“不能吃人家的东西,想吃啥回来说,妈妈给做!”妈妈的厨艺很好,做得饭菜很香,而且很喜欢尝试新的花样,每到节日更是丰富。印象里,当我在课本里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时候,妈妈让我去水渠边扯芦苇叶,然后把芦苇叶泡水煮过,第二天就吃上了甜甜的粽子。还有深刻印象的是进城后,每到入秋,妈妈经常买回大包的桔子,告诉我们把桔子皮留下晒干,等积攒到一定分量,送到回收的药店,就又换回一包桔子吃。过年时集市上的枣糕年糕,妈妈在人家的摊位上问了几句,回来就琢磨着做出了同样的糕点,还有糖葫芦、果丹皮、豆腐脑儿等等,都曾被妈妈复制出来,在经济不宽裕的日子里,我和弟弟妹妹从没有缺过嘴。不得不感慨,会吃会喝真是一种本事。一直到我自己成家,每次回娘家,妈妈都会准备各种各样的食物:蔬菜水果,面食肉类,甚至有时猪肉切好片,牛肉切好块儿,挂着小的(我的女儿)吃好,还挂着大的(我)省劲……弟妹经常打趣我“回一趟娘家,当一回土匪”……可惜老妈在时只当作寻常,而今事事亲为,才知为吃忙碌的身心疲惫。越发觉得,会吃会喝是一种了不起的智慧。

        这份智慧的考验在做了妈妈后感觉尤甚。女儿的饮食从小就有偏好。一开始不吃肉,送到嘴里也会吐出,会说话了,再劝饭就更困难,“咱俩口味儿不一样”、“我吃腻了”诸如此类,很会辩解。好在在她爸的有意示范下,开始爱上吃肉,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年龄增长,越发喜欢。排骨是最爱,其他肉来者不拒,还愿意吃面食。最夸张的是,她高中的“饭友”,就是因为看着她吃饭香,使自己也有食欲,而主动与她交往的。眼看着从瘦猴儿吃成胖墩儿,我从劝她多吃到劝她少吃。后来发现她压力越大越能吃,提醒她情绪性进食不好,她的回复诸如“碳水让我快乐!”、“吃肉让我抗压!”、“你不提醒,我吃得放松!”好吧,说吃就是“控制”——妈妈们以“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实。为了不犯时代错误,我提醒她吃啥都适量,这能接受了。啥都不缺的时候,反倒要适当选择,适可而止,吃变为一种自律的考验。而愿意为爱作羹汤,因“好”吃而交友,吃还成了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吃的学问真不少,作为中华文明传承之一,能吃是一种福气,会吃却是一门艺术。这条艺术路于我,略有颠簸且漫长,以后岁月里需上下求索。

 

 

 

版权声明:
作者:主机优惠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3707.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