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观影||因为天才还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什么是“好看的电影”?在我心目中,“好看的电影”应该是看完后值得回味,让人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却又难以“一言以蔽之”的那种。《绿皮书》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优秀的、好看的电影:扎实的剧作,闪光的人物,充满化学反应的搭配……。
影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的是在种族歧视严重的1962年,顶级黑人钢琴家唐·雪利聘请托尼为司机,从美国北部至南端的巡回演唱中,发生的超越种族、肤色、阶级的关于友谊的故事。
整部电影节奏欢快,情节有趣又不失深度,为我们讲述了一场跨越美国的公路之旅,更是一场跨越种族与肤色、身份与阶层的人性之旅。
缘起:肤色、性格与反差
托尼,一位意大利裔白人司机,性情粗野、缺乏文化教养,与一大家子人挤在一所狭小的房子里。他虽是一个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街头混混,骨子里有一种市侩和圆滑。
雪利,一位黑人学霸钢琴家,他拥有三个博士学位,三岁就登台演出,两度走进白宫,成为肯尼迪家族和美国上流社会的座上宾。他虽然是黑人身,却是白人心,是一个孤独、坚定的人。
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两方均脱离原本族系,身份地位对调,而故事又发生在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电影通过这样的身份置换和场景设置,呈现出了一种张弛有度的反差感、戏剧感。
旅程:冲突、温情与和解
在这场特殊的旅行中,一路上冲突不断,故事不断,节奏欢快,情节有趣又不失深度。托尼和雪利在一次次的事件和冲突中,碰撞出令人意料不到的火花,让人感慨,又让人深思。
1.路遇“黑奴”——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去往北卡罗来纳州的路上,车突然抛锚了。托尼在忙着修车,西装革履的雪利站在车旁安然自得,而此时,田里正有十几个辛苦劳作的黑奴,他们纷纷停下了手头的工作,迷茫而呆滞地看着这黑白颠倒的奇怪一幕。
那些黑奴们与雪利对视的那一刻,仿佛无声却发出巨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啊,雪利虽是黑人,但却衣冠楚楚,地位高贵,身份优越,有白人司机兼保镖为他服务。而与雪利肤色相同的黑奴们却粗衣麻布,挥汗如雨地在田间劳作。同样是黑人,身份、地位、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
导演运用这样一个小细节,却达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是啊,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呢?是家庭、性格、教育……或许,答案很复杂,但却让人震撼而深思。
2.“写信”——感悟人性的温情与美好
托尼虽然是一个混混,却是个顾家好男人。他每天回家会亲吻自己的孩子,失业后,他为了获得50美元的奖金,不惜冒着被撑爆胃的危险,与胖子比赛吃热狗,一口气吞掉了26个热狗。
在旅程中,托尼给远方的娇妻写信,他深爱着妻子却不知如何表达,一起笔就把“dear”(亲爱的)写成了“deer”(鹿)。看不过去的雪利手把手教托尼写信,他随口说出的优美词句如初恋情书般美好动人:
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与你相爱是我所做过的最轻松的事
没有什么比你更重要
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都会深深地感觉到
……
这些堪称教科书式般,优雅动人的语言,体现出唐·雪利良好的修养和对爱的懂得与理解。或许,他是通过教托尼写情书,来弥补自己缺失的那部分——那份对家庭的温暖和真爱的向往。
这段情节让整部电影多了一份人性的温情与美好,两个男人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互相理解,建立友谊。
3.“吃炸鸡”——体会烟火气的快乐
经过肯塔基时,托尼兴高采烈地买了一大桶炸鸡,边开车边啃,快乐得像个孩子。雪利却敏感得像个刺猬。托尼孩子似地坚持把炸鸡递给雪利,他并不是想让后排的这位绅士难堪,而是单纯地相信人人都爱炸鸡,他要分享快乐和美食。
从没碰过炸鸡的雪利从开始的手足无措,到慢慢地开始享受美食,直到脸上逐渐露出笑容,他体会到了这份因大快朵颐而带来的,单纯的快乐和满足。
电影中,雪利翘着兰花指吃炸鸡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也让高贵冷峻的雪利多了一份温暖的烟火气。
4.“求助事件”——赢了自由,输了尊严
在一次雨夜的行程中,托尼因一时冲动打了侮辱他们的警察导致两人被拘。虽然最终雪利通过打电话求助高层人士后获得了自由,但是他却认为,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虽然赢了自由,但却输了尊严。
雪利意味深长地告诫托尼:暴力永远无法取胜,保持尊严才会赢。
雪利对尊严的执着和坚守令人动容,他宁可身陷囹圄,也要坚守道德底线。
或许,正是因为这份执着,才让雪利放弃在纽约拿着三倍的报酬轻松演出,却非要用八周的时间穿越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诸州进行巡演。
雪利博士不是为自己,而是想用他的艺术天份去征服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从而改变南方人对黑人的歧视和偏见。
展望:爱、理解和勇气
影片有两句非常耐人寻味的台词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句:“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
托尼和雪利从最开始的矛盾抵触、到被迫站到一边慢慢调和、乃至到了最后两人之间惺惺相惜,这不是一趟抛开歧视的旅途,而是两个孤独的人从彼此身上看到另一个世界,一个更真实的世界。
纵使有太多不同,种族的、阶层的、贫富的,都可以在这一场春风化雨、淡入心灵的结伴同行中,化干戈为玉帛,并从此缔结一生的友谊。
第二句:“光靠天份是不够的,改变人们的观念,还需要很大的勇气。”
巡演的最后一站,当演出经理试图以现金贿赂托尼,只要他说服雪利忍受用餐的不便继续演出时,托尼毅然决然地拒绝了。
受到托尼的激励,雪利也终于不再妥协,他拒绝了演出,选择勇敢地走出了光鲜的演出大厅。
看到这个段落时,我想起了被尊为“民权运动之母”的黑人女性罗莎·帕克斯。她因为拒绝给白人让座而遭到了逮捕,从而引发了蒙哥马利市长达381天的黑人抵制公交车运动,并以此为导火索推进了美国民权解放运动的发展。
或许,帕克斯并没有直接组织或领导那场民权运动。但是,她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表现一个平凡人的勇气,正是这种勇气燃起了每一个黑人心中那份捍卫自己权利的热望。
所以,电影中雪利和托尼的拒绝演出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意义,他们都向着种族歧视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他们也都从对方身上学习到了爱、理解和勇气。
影片的结局皆大欢喜,整部片子在温情、搞笑的主基调下,又引人深思或自省。八周“南游记”,真经不在终点,只在取经人心中。
我喜欢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我相信,不管肤色如何,地位如何,人和人之间都可以友好相处,只要有了爱、理解和勇气。
愿人人生而平等,世界不再有歧视。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