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日语「五十音图」的前世今生

之前的两篇文章介绍过日语汉字和假名的起源与历史

我们了解到,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语并没有特定的文字系统。当时的人们只能通过口头交流来传达信息,无法用文字记录所说的内容。

随着汉字的传入,日本人开始利用汉字的「表意」功能来标记日语的发音,从而诞生了「万叶假名」,经过多次演变,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平假名」和「片假名」。

熟练记忆平假名和片假名是每个日语学习者的必修课,而用于表示假名的表就是本篇文章要探讨的主题——「五十音图」,也可以称之为「五十音」。

所谓「音」指的是日语发音的最小单位「音节」,也叫「拍」,英文:syllable

你可能会注意到,如果考虑清音、浊音、拗音等各种变化,实际上日语的音并不止五十个。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称之为「五十音图」呢?

本文将为你揭开「五十音图」的前世今生!

现代「五十音图」结构

在正式深入了解「五十音图」的起源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现代「五十音图」的结构。

现代五十音图

根据传统的书写方式,横向的五行被称为「段」,纵向的十列被称为「行」

不包括拨音「ん」,「行」和「列」的交叉点共有50个,因此被称为 「五十音」

然而,并不是每个交叉点都都有对应的发音,例如「や行」的「yi」和「ye」,「わ行」的「wi」「wu」「we」,都是直接复用了「あ行」的假名。

由此可知,「五十音」并不意味着日语有五十个音,这个名称实际上有一定的误导性。

最古老的「五十音图」

「五十音图」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始现于汉译佛典的注释书『孔雀经音义』中。

然而,这本书中所记载的「音图」并没有「ア行」和「ナ行」,与现代的五十音图有较大的不同,因此顶多算作五十音图原型。

11世纪初出现在『金光明最胜王经音义』中的音图,与现代五十音图有相同的「段」,但「行」的顺序并不一致。

直到平安时代后期,僧人「明觉」所著的『反音作法』中才出现了与现代五十音图相近的音图。

当时被称作「五音」「音图」或「假名反」,而「五十音」「五十音图」的名称则出现于江户时代

江户时代的「五十音图」

据考证,「五十音图」这个名称首次出现在江户时代出版的『和字正滥钞』中,作者是日本的国学之祖「契冲」。

和字正滥钞

可以看出,图中「段」与「行」的排列顺序与今天的「五十音图」完全一致,而且正好有五十个音。

图中标题旁边有两行注释:

  • 「竖,各行五音相通」
  • 「横,各行同韵相通」

「竖」即竖排的「行」,「横」即横排的「段」。

这两行注释的意思分别是:

  • 每个「行」拥有相同的辅音(子音),发音特点是「五音相通」
  • 每个「段」拥有相同的元音(母音),发音特点是「同韵相通」,也就是所谓的「押韵(韻をふむ)」。

明治时代的「五十音图」

明治时代,「五十音图」已经在日本全国普及,但由于不同地区存在方言,文字系统并没有统一。有的地方使用平假名,有的地方使用片假名,同时还存在多种假名的变体。

为了统一日语的书写系统,明治政府废止了「变体假名」,将「や行」和「わ行」的变体统一为「やいゆえよ」和「わゐうゑを」。

五十音图(含变体假名)

与此同时,自平安时代以来,一直游离于「音图」之外的拨音「ん」也被纳入到「五十音图」的大家庭。

古代日语中,「わ行」的「ゐ」「ゑ」「を」对应的发音分别为「wi」「we」「wo」

据考证,最迟始于镰仓时代后期,「wi」「we」「wo」发音逐渐趋向「i」「e」「o」。

后来,只有在用作文字书写时,它们仍然继续保持着区分。

现代「五十音图」

二战后,处于盟军控制下的日本启动了语言和文字方面的改革,其中包括废止了「ゐ」和「ゑ」这两个假名,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五十音图」:

现代五十音图(平假名)
现代五十音图(片假名)

版权声明:
作者:玉兰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4064.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