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却是公众利益的“善果”?
为何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却是公众利益的“善果”?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的脉络,不得不提到一本书——《蜜蜂的寓言》。这是一部影响了亚当·斯密、大卫·休谟、哈耶克等众多经济学巨匠的思想启蒙经典之作。
《蜜蜂的寓言》一书是出生于荷兰而后定居于英国的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讽刺作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中年时期的著作,书中折射出了作者成熟、睿智的思想及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曼德维尔的语言辛辣而刺激,“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消费中的轻奢行为有助于经济繁荣”,“我们的美德大多数时候是伪装的恶”……
考虑到本书的成书的年代,哪怕有些观点并不认同,但并不妨碍我对本书在当时所带来震撼的想象。
该书的雏形是作者于1705年发表的一部寓言长诗《嗡嗡作响的蜂巢,或无赖变为君子》,诗作意在表明:“既享受一个勤劳、富庶和强大的国家所提供的最优雅安逸的生活,又拥有一个黄金时代所能祈求的一切美德与纯真,实属天方夜谭。”这部寓言诗作品最初并未引起多大关注,1714年,作者将该诗与《道德美德探源》一文结集出版,并更名为《蜜蜂的寓言:或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亦未引起多大关注。直到1723年,作者加入《论慈善与慈善学校》和《社会本质之探究》两篇论文再版时,该书引起了强烈反响,遭到正统派的猛烈谴责与批判,甚至人身攻击。为进一步阐明自己的思想,也是为了自辩,1729年作者以六篇对话录的形式出版了该书第二卷,《蜜蜂的寓言》至此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结构与规模,才完整呈现出了他的“曼德维尔悖论”,即该书副书名“或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
“曼德维尔悖论”的基石或源头是“人性本私论”,这一论点古已有之。
马基雅维利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霍布斯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是自私自利、富于侵略性的,个人之间的利益互不相容。我国古代哲学家韩非子也提出过一种自然主义的人性自私论,主张人的自利本性是先天的,不能改变,也无须变化。可见,人性自私论、性恶论一直存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而《蜜蜂的寓言》一书如此“臭名昭著”,正是因为曼德维尔对这一论点作了最为精妙的阐释,而且他笃信,“私利即是公利”,“人类所有值得颂扬的功绩和行动,其背后的动机都是虚荣和自利”。他将自利观念、经验主义、劳动分工与人类的发展相结合,解释了商业社会的运行和物质文明的动因,对成就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
《蜜蜂的寓言》一书中所讨论的问题,都与我们的现实息息相关,诸如财富、名声、荣誉等。正如曼德维尔所说,他写作此书意在消遣,“是为有知识、有教养者创作的,旨在帮助他们打发无聊的闲暇时间……它包含了对美德的严格审视,包含了辨别美德真伪的可靠试金石,并表明了向世人宣扬的许多良好行为其实是有缺陷的。本书描述了人类最能生发的众多激情的本质及表现,剖析了它们的力量和伪装,并追踪了人们内心最深处的自爱……
PS:阅读本书,还有一个妙处,就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者去解读自己所写的诗到底想表达什么,可以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