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召良:夫妻关系问题的形成之负性行为循环
夫妻整合行为疗法(Integrative Behavioral Couple Therapy, IBCT)是安德鲁·克里斯坦森(Andrew Christensen)和内尔·雅各布森(Neil S Jacobson)提出的,它是一套基于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婚姻辅导方法。它强调分析夫妻互动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是如何引发夫妻冲突,这些冲突又是如何被对方的反应所强化,并最终导致严重的夫妻关系问题,甚至婚姻走向破裂的。
夫妻整合行为疗法疗法描述了夫妻关系紧张的过程。人们带着对婚姻的美好期待和想象走进婚姻,事实上有很多因素都会破坏这一想象。
首先,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妻双方相互给予的东西越来越少,也就是我们前面所述的夫妻关怀行为就越来越少了,恋爱期间约会的浪漫有些因为结婚生活在一起而消失了。比如,过去两人为了见面在外面喝咖啡、共进晚餐等,因为两人天天生活在一起而没有必要了,过去为了让对方惊喜和高兴花钱购买礼物,现在则是因为钱是夫妻共同财产而贬值了,有些人甚至觉得没有必要了。以前为了约会给对方好印象而打扮自己,而现在整天在一起看到真实对方的样子,也觉得打扮也没啥必要了。
其次,结婚生活在一起,夫妻互动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有关家庭生活的一切、有关双方的生活习惯、双方的家庭、双方的社交关系、双方的健康状况、双方的职业发展等都是新课题,对于其中的一些方面必然存在分歧,这些分歧的处理就成为夫妻矛盾的来源。
对于婚姻,有一个通俗的说法“婚姻就是由我变成我们的过程”。这句话说明婚姻实际上是把两个独立的个体,结婚成为紧密联结的配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夫妻二人就需要处理他们之间的分歧。作为夫妻的任何一方都希望把“我的想法和做法”变成“我们的想法和做法”,丈夫(或妻子)希望把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拓展为夫妻共同的想法和做法,也就是让对方接受自己想法和做法。很显然这个想法并不切合实际,每个人都是有着独立的个体,不可能完全接受对方的想法和看法。
比如说,家务谁做,孩子谁来照顾,要不要生第二胎,春节应该回谁的父母家等问题,夫妻双方就非常有可能产生分歧,也不太容易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第三,对分歧的不当处理方式塑造了夫妻关系问题。当对方没有顺从自己的心愿,没有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时候,丈夫(或妻子)就可以撤回对配偶的支持或关怀,对配偶变得冷淡或者漠不关心,因为对方的行为让自己失望,自己就不想搭理对方了。
比如,妻子想要生二胎,但丈夫却不同意,觉得抚养孩子负担重,回过头来丈夫要想考研或考博提升自己,妻子回过来就可能以家庭主要经济支撑为由拒绝支持丈夫的想法了。如果丈夫要一意孤行考研考博的话,妻子就会漠视对方备考努力。试想一下,如果夫妻相互间因为对方没有按照自己意愿行事,为了报复或者心生失望而撤回对配偶的支持,夫妻的相互关怀和支持就越来越少,夫妻之间就越来越冷淡了。
有的人不愿意接受配偶拒绝自己,就采取强迫性手段逼迫对方“屈服”,常见的方式有又哭又闹、羞辱配偶、冷脸相对不说话、不给配偶零花钱、不让配偶进门、不让配偶上床睡觉、离家出走,甚至家庭暴力。一旦配偶“屈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个问题(或者分歧)得到了解决。
但这种解决分歧方式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从行为主义观点看,一方采取逼迫行为,而另一方回应以屈服行为,屈服行为的结果是对方如愿以偿,这就意味着屈服行为强化了对方的逼迫行为,这让对方知道,只有逼迫行为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让对方接受自己的主张。这就意味着对方未来会更愿意采取逼迫行为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特别是夫妻双方存在分歧的时候。反过来对于采取屈服行为的这一方,在屈服之前,对方的逼迫行为让自己非常难受,屈服之后对方的逼迫行为消失了,自己也就不难受了。这让屈服者学到一个经验,那就是屈服行为是应对对方逼迫行为的最好办法。如此一来,一旦遇到夫妻分歧,一方就采取逼迫行为让配偶顺从,而另一方就采取屈服行为以回应对方,表面上夫妻之间的分歧消除了,但夫妻之间的平等关系被扭曲了,夫妻关系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我们可以看到,夫妻间关怀行为的减少和对配偶的支持行为的撤销,都意味着夫妻间增加夫妻关系的正性行为减少,而夫妻间的逼迫行为和屈服行为频繁被用来解决夫妻冲突,这意味着夫妻间负性行为增多。夫妻间正性行为减少和负性行为增多,造成并恶化了夫妻关系,这就是夫妻整合行为疗法对于夫妻关系问题的观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