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母传》131-173
程夫人陪两个儿子在暑日里回程家嘴省亲,难得的放假和放松。程老夫人对女儿的关心和爱护让程夫人很感动,也对苏洵一次次落第有些抱怨。但是程夫人对丈夫却是一再的维护,她是这样回答母亲的:“他只是还没有开窍,功名是早晚的……”【这种与丈夫站在一起的感觉真心佩服,也是我们得学习的地方。】
程夫人把记忆拉回了儿时,程家嘴装着她的童年,也装着她的美好记忆。
苏轼抓萤火虫关进笼子让母亲撞见,教育孩子不伤害小动物,于是打开笼门放走了它们。还给孩子讲杜牧的诗“轻罗小扇扑流萤”,给儿时的苏轼留下深刻记忆。回忆亲友栽种荔枝苗在他眉山苏家院子里期盼苏轼功成名就、早日返乡的情景。苏轼用一首首诗来表达对青神老乡之情和对故乡对过去的怀念之情。嘉州和眉州同为青衣后人,文脉相通,父子三次南行,汉嘉山水早已根植在苏轼心田。1066年仕途坎坷,心境如明月的苏轼千里扶柩,将爱妻王弗与父亲苏洵一船双棺转辗了七个多月从京城转长江,溯岷江,才最终将亲们的棺柩送回老家,丁忧三年后离开家乡从此四海漂泊,官场的波诡云谲的风云,让苏轼的乡情乡恋成了一个美丽的梦。
苏轼回忆了儿时大端阳在程家嘴观龙舟赛的欢乐情景,有抢木鱼、木槌的精彩,有为程家嘴的蚱蜢船呐喊的瞬间,在粽子礼品中弥漫着豪气,也有在甜美中融合的亲情,让人回味无穷,苏轼在这次活动中差点看到了王弗,匆匆一眼她就被家人带走。
程夫人教育苏轼和苏辙,竟从33岁即赴国难的范滂开始。一个感人的故事,影响了苏轼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为政观,为民观,为他的人品气质所浸染,也令他立下了安邦救世的决心。
程夫人善于利用身边的情景,开展教育,由月亮引出李白的《静夜思》,让李白从此闯进了苏轼的生命,《水调歌头》就是李白诗句“青天明月何时有,我欲停杯一问之”而来。
程夫人利用自己两个孩子抓鸟雀之事教育孩子,她是这样说的:“人不伤害鸟雀,鸟雀就会和人亲近,人有善心善举,朋友就会聚集在你身边组成你的团队,你的能力就强大。国家也是如此,爱民富民,民众就以国为家,爱家护国,国家就强盛” 。影响苏轼一生的为人形式,成为一个仁爱、宽厚、勤政爱民,为人民办好事的思想本质,苏轼还以《异雀》诗词记录往事。
苏轼发现前人窖藏一坛金银,程夫人却叫人重新埋好。用此是教育苏轼,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凡非分之财不能妄取。再次给他上了一堂极其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正是程夫人的有效教育,奠定了苏轼的人格定向,孕育了他的高尚情操和风骨节概的品格,使他思想得到升华,人格具备魅力,做诗作文自然就达到“文理相通,“文如其人”的高深境界。
苏轼爱竹人人皆知,白居易笔下的《养竹记》,让苏轼爱不释手。王勃的《慈竹赋》也是出众,让苏轼想到竹是母慈子孝,兄弟亲情的孝义精神的象征。
苏轼在10岁那年写下《却鼠铭》的故事,由来之后的《黠鼠赋》更甚一步,一番思索一番况味,赞扬老鼠的智慧,“老鼠能够自如地处在极静和极动的变化当中,而人的智慧也许还做不到啊!”
程夫人向孩子讲慈姥山的传说,还暗示苏轼“你是文曲星下凡,要为国家做大事的。”
在中岩书院完成与王方的拜师礼,在王方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苏轼就体会到了作者的痛苦,体会到了读书报国沉重的责任,希望自己也像范仲淹一样,“以忧国忧民立功,以利国利民扬名”。
苏轼进菜园子。在读书之余感受劳动的快乐,王芳老师也在菜园子里教导苏轼“双声叠念”的美妙,让苏轼在这种环境下,体会俯拾皆是人生的哲理。鲜活的人生顿悟,也让他的灵感勃发。道出王方女儿王弗爱诗文辞赋,懂得“有教无类”孔夫子的胸怀,王方肯定了苏家两兄弟的才气和努力。
苏轼在对佛学产生兴趣的同时,也在中岩寺产诗一首《中岩尊者洞》与儒者,僧家结缘为友,中岩求学是一个缘起。
苏轼回忆与母亲推磨做米粑的快乐难忘过程,也谈到了书院的叶儿粑,唇齿留香。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