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祖先有灵,不久就要让你灭族!

《历史因果录》

长孙无忌,唐初著名大臣。

长孙无忌年轻时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好友,妹妹(长孙皇后)也嫁给了太宗。长孙无忌跟随唐太宗征战四方,成为心腹谋臣,也是“玄武门之变”的主要策划者之一。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升任吏部尚书,因功劳第一又晋封为齐国公。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召集满朝官员当面说到:“我的儿子们都还年幼,长孙无忌为我立过大功,如今我信任他就像信任我的孩子一样……”

而长孙无忌本人也谦逊谨慎,担任宰相30多年兢兢业业,对大唐忠心耿耿、尽智尽力,为著名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巨大贡献。公元643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功臣画像挂入凌烟阁,号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长孙无忌位列第一。

然而这一年也成为了历史转折点。

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废。长孙无忌力保排名靠后的晋王李治为太子,唐太宗对李治说:“你舅舅答应你做太子了,你应该拜谢!”

于是确定晋王李治为太子。但是不久唐太宗又怀疑李治仁弱,想立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坚决抗争。唐太宗说:“因为吴王不是你的亲外甥,所以才反对吗?”

长孙无忌说:“太子仁厚,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况且太子位置这么重要,怎么能随便改变呢?希望陛下深思熟虑!”唐太宗这才打消了念头。但长孙无忌和吴王李恪之间却结下了深仇大恨。

唐高宗李治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名臣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与高阳公主等人密谋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后均被赐死,史称“房遗爱谋反案”。

但长孙无忌却借此机会要铲除政敌与潜在威胁,因而诬陷吴王李恪参与谋反,最终年仅34岁的李恪被无辜杀害,李恪四个未成年的儿子全部被流放!李恪临死前痛骂道:“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我大唐宗庙祖先有灵,不久当令他灭族!”

两年后(公元655年),唐高宗李治想立昭仪武氏(武则天)为皇后,武昭仪的母亲杨氏也多次到长孙无忌家中请求,但长孙无忌坚决不同意。随着长孙无忌的权力越来越大、逐渐威胁到皇权,唐高宗李治最终未听劝谏,坚持立武昭仪为后。

公元659年,在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默许下,长孙无忌被诬陷谋反!随即被判处流放黔州,儿子长孙冲流放岭南。

长孙无忌到达黔州后,被迫自缢而死,没收家产。大唐王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在诬陷太宗之子李恪致死后仅6年,就获得了同样的罪名,家破人亡!

顺便说一句。

这段历史只是长孙无忌个人命运的自食其果。但长孙无忌没有想到的是,他也间接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因为随着长孙无忌铲除政敌的同时,李唐王朝的宗室英才、朝中元老、将军等多被牵连打击,以至于武则天上台后开始残害李唐宗室时,已经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了。某种程度而言,长孙无忌也为武则天扫除了宗室和元老的障碍……

耐人寻味的是,和昨天文章的主角温大雅相比,长孙无忌身为功臣之首,一代即败。温大雅家族却绵延200多年,这其中的道理,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吗?

所以,历史有没有因果?你来告诉我。

(史料选自《旧唐书·长孙无忌传》)

(史料选自《旧唐书·太宗诸子》)

(史料选自《资治通鉴》)

版权声明:
作者:ht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606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