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隧道视野
心理学家埃尔德·沙菲尔和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在他们合著的《稀缺》将“隧道视野效应”定义为:当人们疲于应付诸多问题时,他们就不再试图解决所有的问题。他们的眼光会变得狭隘,缺乏长期的规划,也不会对各个事项进行战略上的优先级排序。
隧道视野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一旦你无法系统性地解决问题,你就注定会陷入被动应对的恶性循环之中,永无止境。隧道只会越挖越长,视野只会越来越窄。
隧道视野不仅能自我延续,甚至能带来情感上的回报。在最后一刻力挽狂澜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荣耀感,各种陈词滥调也会不绝于耳:“团队所有成员,我们应该为史蒂夫送上热烈的掌声,感谢他帮我们灭火/挽救了大局/帮我们摆脱困境/拯救我们于危难之中。要不是因为有他,缺货报告就只能推迟一天发布了。”力挽狂澜让人感觉飘飘然,英雄主义使人欲罢不能。我们身边都有这样一些同事,他们似乎真心享受那些“在期限前通宵赶任务”的疯狂经历。我并不是说完全不需要力挽狂澜,有时这还是必要的。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对这种恶性循环提高警惕。对英雄主义的需求恰恰证明了系统故障的存在。
那么,怎样才能逃出隧道呢?我们需要“偷懒”。这里说的“偷懒”是指留出一部分时间或资源专门用于解决问题。例如,一些医院会在每天清晨正式开工前召开“安全会议”,医护人员一起开会检视头一天“差点儿”发生的安全事故,比如患者差点受伤、医护人员差点儿就犯下的错误。此外,他们会提前分析当天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安全会议所谓的“偷懒”并不是指无所事事。相反,它给大家留出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员工可以走出隧道,思考系统层面的问题。
我们的大脑生来就具备隧道视野。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认为,关注眼下紧急事项就是人类思维的默认功能。他在为《洛杉矶时报》撰写的一篇文章中说:
和所有动物一样,人类对迫在眉睫的危机反应迅速,所以当打偏的棒球突然朝我们的眼睛飞来时,我们只需几毫秒就能做出反应,成功躲开。大脑就是一台精心设计的避让机器,它会不断扫视周围环境,看看有什么危险的事物是它需要立刻躲开的。这就是大脑进化了几亿年来所做的事情。在几百万年前,哺乳动物的大脑才习得了一项新的技能:预测危险可能出现的时间和地点。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