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兴趣

中学那会,我常跑图书馆,借来各种闲书,在晚修第一节课、中午休息时间、晚修下课后抓紧阅读。当时读那些书的时候,是很享受的,特别是那会没什么娱乐方式的生活。图书馆里一般会把红色读物和哲学读物放在前面,它们是A类和B类书籍,而文学则是I类,我通常是去借B类和I类。有次我借来一本教诡辩的书,觉得很有趣,很有语言魅力。我找政治老师聊这诡辩的逻辑,顺便借走了老师桌上的几本书,那是他大学时的逻辑学教材。
在对逻辑和修辞的学习中,我发觉,语言真是好东西呀,离开了语言,我们就没法沟通、没法思考了,语言反映了世界的一切,恋人表达爱慕可以说情话、写情诗,好文章可以跨越时空,各种古文现在还能为我们所读、所感。我开始有一种错觉,语言无所不能。(语言现象是信息现象的一部分。)
B类书籍中,更多的还是关于哲学和伦理的书籍,我读了其中的几本,书名大概叫《西方哲学简史》、《人的哲学》、《功利主义》、《利益论》,还有王吉盛的《中西著名思想命题要览》、包尔生的《伦理学体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等。哲学类的书籍并不好读,不像自然科学和形式科学,这些不同的人的观点之间是要相互打架的,而且用词容易混淆,同样一个术语,在两个语境、在两个人的作品中都可能大相径庭。
这些思想家,在书里都十分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站在很高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喜欢使用抽象的术语,在阅读这些人文科学后,我留下了一定的思考和观点。接着转向了更具体的社会科学,比如说心理学、博弈论、经济学、社会学之类的学科,但也只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这样粗略地阅读理论,虽然遗忘得很快,但也有助于开拓视野。
大学后,对于理论的静心学习变得困难了,我变得浮躁。但终于有机会亲身参与到演讲、辩论当中去,锻炼语言功底,这是中学时期少有的。大一很快过去了,这一年来我几乎没有读多少哲学类或文学类的书籍,对社会新闻的关心程度也下降了,除了比赛稿之外几乎没有写过什么。高中的时候,能读书的时间是那么少,却还是忙里偷闲读了不少书,到了大学,时间多了,获得书籍的途径也多了,反而却读得少了。

版权声明:
作者:admin
链接:https://www.techfm.club/p/77490.html
来源:TechFM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