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企业、学校看就业与考研
2024的就业形势有多严峻呢?随着俄乌战争、中东战争的打响以及全球贸易增长的停滞,经济下行已成定局。三年疫情,不仅压垮了企业,也压垮了学生。据统计,自疫情以来,选择考研的学生比例不断攀升,到今年,70%以上的学生选择考研,仅有25%的本科生选择就业。
先读研后工作真的更好吗?从学生角度看,研究生阶段可以加入实验室,有更多的资源和三年时间充实自己,毕业后起薪更高,考编、考公、就业、读博等多条路可以选择,读研是正确的决定。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在企业角度,众多企业HR表示不解:以信息服务行业为例,企业中需要高精尖技术的岗位是极少数,集中在算法岗。大量的开发岗、测试岗中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产出基本一样。HR表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没有这么大,企业是愿意花成本对本科生进行培养的,培养后的学生基本能胜任岗位。且硕士薪资要价比本科生高,对企业而言,招聘本科生明显比研究生更划算。
为什么还会有如此多学生考研呢?从文科类专业看,文科类学生拥有研究生学历后,往往选择考公、考编,此类岗位由学历决定定级、评薪;从工科类专业看,凭借学历优势,硕士进大厂的几率更大,技能水平相较本科有所提升,平台更大,起薪更高。
让我们为工科学生算笔账,大学的工科教育偏向科研而少实践,学生往往空有屠龙术而无实践经验,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本科生薪资n k,大多数研究生往往为(n+3)k,仅仅多了3k左右(此处视本科院校和硕士院校同一水平情况,例如都是985)。假如本科生先就业,三年的工作经验,很大可能是三年后的薪资高于读研后的薪资。对就业而言,大厂的岗位数量是九牛一毛,中小厂仍是招聘主力军。因此,学生们心向大厂,然得偿所愿者不过二三。综合薪资和概率,读研并不是很划算。
懂得这个道理的学生不少,但如同电影院第一排站起来看电影的人导致全场都要站起来看电影一般,考研人数的增多,导致本科生在就业几无立锥之地。自疫情三年来,倒下的中小企业无数,为缓解就业压力,选择考研延缓就业的人数上升,国家也下令研究生扩招,以我所在的大学为例,从200多人扩招至400多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为1:1,限制于宿舍规模,不然可以招更多。企业乐呵呵:有研究生不用白不用,导致本科生就业愈发艰难,倒逼学生考研,这就是 “内卷”。另一方面是家长的刻板印象,认为高学历就是好,家庭环境尚可,于是不少学生被家长逼着考研,甚至二战也无所谓。
面对就业难的形势,中小企业也是大吐苦水:一是作为招聘主力军,收到1800多份简历,通过笔试进入面试的900多人,最终发放offer的有300多人,真正入职仅有不到200人,招聘成本太大。而且招聘的人才在两三年后被大厂高薪挖走,为大厂做嫁衣,为人才当踏板,人力培养成本打水漂。二是学生不了解企业需求,学校跟不上市场需求。企业大量需求JAVA,今年JAVA卷疯了,中小厂都能收到清华简历,面对JAVA求职者的疯狂,企业非985、211不收,学生欲哭无泪;企业少量需求cpp,但小众方向也是大把求职者;但企业急缺的芯片结构设计岗位,几乎没有学校开设对应课程对应专业,猎头看遍全国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
因此加强企业、学生之间的沟通迫在眉睫。高校的职业规划老师并没有很好的完成这部分职责,很多老师是研究生毕业后立即担任高校老师,相对于“从高校到高校”,压根没有实际工作经验,通过他们指导学生就业无异于骑驴找马。为此,学校和企业设立企业校园宣传大使,召开企业宣讲会,引导学生到企业参观,但是走马观花,效果并不好。
政府也发现了这些问题,制定了政府、企业、学校、学生一体化战略,一是针对招聘应届生的企业减免税收、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加强对企业的宣传;二是对学生等求职者设立租房补贴、人才补贴,规划机关单位的房子拿出来减轻住房压力等(杭州有人才驿站可以对杭州的求职者提供短期的免费食宿);三是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利用好求职导师,制定师友计划,结对帮扶。
危机到来,有危险也有机遇。对于中小企业,人才的供大于求,加之大厂的裁员,人才开始回流,中小企业未必没有发展机遇。对学生来说,中小企业的待遇与大厂待遇差别在逐渐缩小,晋升速度快,与其在大厂拧螺丝,在小厂当多面手也是不错的选择。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