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事之《万历十五年》
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一书,相信多数人或听过或读过。这本书自1982年初版以来,深得大众喜爱,畅销40余年。但是鲜有人知道,这本书的出版也经历过J·K·罗琳式的退稿风波。
1976年,年近花甲的黄仁宇先生用英文写完了一本书,取名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老先生满怀信心地将书稿寄给出版社,他认为这将在世界史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没成想,老先生等到来却是美国多家出版社一次又一次地退稿。
退稿理由大概是这样的。商业性的出版社认为:这本书虽然包含了宫廷秘史、妃嫔恩怨等读者感兴趣的流行要素,但又夹杂了许多历史思辨,对普通读者而言,阅读难度过高;而学术性的出版社则认为:这本书写作方式过于文学化,既不像断代史,又不像专题论文,缺乏分析,不伦不类。
老先生颇为无奈。屋漏偏逢连夜雨,恰逢此时,老先生又接到了来自校长的解聘信。面对失业和经济的巨大压力,老先生只好尝试在国内寻找出版机会。于是,老先生将书译成中文,也就是《万历十五年》,托朋友带回国内。
幸运的是,1979年,耶鲁大学出版社摈除成见,答应出版。同年,中华书局也同意了出版此书。两年后,英文版《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面世,并很快成为了许多大学的教科书。第二年,中文版的《万历十五年》也终于付梓出版,畅销至今。老先生也得以在晚年失业后,维持住了有尊严的中产阶级生活,直到2000年,在纽约病逝,享年82岁。
有句俗话说,好事多磨。但是这话只能从结果上认定,是幸存者偏差。更多的情况是,磨着磨着,好事也成了坏事。《万历十五年》是幸存者,僵化的历史研究学风,严谨的学术规范迫使它四处奔波,饱经风霜。我多么希望未来的历史研究和文学能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不失历史之真实细节,又不丢文学之审美趣味。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