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文学习之四十四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1]也。”
【注释】
[1]瑚琏(hú liǎn):古代祭祀时盛粮食用的器具,上面镶嵌着玉,华美而贵重。这里孔子以瑚琏比喻子贡。
宋·朱熹:“子贡见孔子以君子许子贱,故以己为问,而孔子告之以此。然则子贡虽未至于‘不器’,其亦器之贵者欤?”
明·张居正:“赐,是子贡的名。器,是器皿。瑚琏,是宗庙中盛黍稷的器,以玉为之,夏时叫做瑚,商时叫作琏。然则子贡虽未能如君子之不器,其亦器之贵者矣。”
【译文】
子贡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是一种器皿。”子贡说:“是什么器皿呢?”孔子说:“是祭祀时才用的尊贵的瑚琏。”
【解读】
瑚琏是一种高贵的玉器,普通百姓是不能用的,只有国家大典时才拿出来供于庙堂之上,平时都要珍藏起来保护好。所以,瑚琏这种庄严高洁的玉器就成了高贵的象征。子贡是个豪迈慷慨的人,他口齿伶俐,充满智慧。孔子以瑚琏作比来评价他,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能。但是,瑚琏因为太高贵而只有在祭祀时才拿出来用一下,又说明圣人认为子贡只是一个专才,而非通才。也就是说,在圣人眼里,子贡仍然没有达到“君子不器”的程度,只是仅仅拥有某一方面的才干而已。
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能德才兼备,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则更加可贵。做学问贵在先通后专,而后由专转通。这样不断深化自己所学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扩展自己的视野,日积月累,必然会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通才。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1]。”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2],屡憎于人,不知其仁[3]。焉用佞?”
【注释】
[1]佞:能言善辩,巧言之才。
[2]口给:言词不穷,嘴快话多。给:足。
[3]不知其仁:指有口才的人有没有仁不可知。
宋·朱熹:“仲弓为人重厚简默,而时人以佞为贤,故美其优于德,而病其短于才也。”又曰:“何用佞乎?佞人所以应答人者,但以口取辩而无情实,徒多为人所憎恶尔。”
明·张居正:“可见出仕者,固不可不自审其所长,而用人者尤不可不深考其所蕴也。”
【译文】
有人说:“冉雍这个人有仁德却缺乏口才。”孔子说:“为什么要有口才呢?强词夺理与人辩论,常常会遭到人痛恨。我不知道这样的人是否真的有仁德,哪里用得上能言善辩呢?”
【解读】
冉雍是孔子的学生,他性格仁笃厚道,不善言辞,所以有人以他没有口才来责难他,孔子对此很不高兴。圣人认为,有没有仁德跟有没有口才没有必然的联系,有仁德的人不需要巧言巧语,而没有仁德的人就算有好口才又有什么用?仁德的修养关键在于躬行,而言语表达是次要的。
巧言善辩的人很可怕,这种人说话往往尖酸刻薄,嘴不饶人便也容易得罪人。“气死人不偿命”,有时候语言给人的伤害比刀子还厉害,所以,用嘴巴去对抗别人,常常会遭到人们的厌恶憎恨。这样的人哪里还有什么仁德修养可言?由此可见,人格修养的标准不在于说而在于行,一个踏踏实实的行动抵过万句滔滔不绝的话语。夸夸其谈、能言善辩,对于仁德的修养有百害而无一利,这只能破坏自己诚恳忠厚的良好形象。
拥有好口才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但是要把它用到正道上。该说的时候说,不该说的时候不说,做个安分守己、志于修身的人。用优秀的口才为自己的人生加分添彩,而不应用来数落别人伤害别人。
共有 0 条评论